【蟬遊】儒家與民主——談《琅琊榜》

4media life 於 13/07/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係睇更多精彩內容之前,不妨follow我們專欄的fanspage呀!
4 media life fb page
——————————————————————————————
劇透注意,今天(六月二十六日)大台播結局,所以探討這個和結局息息相關的話題。

既然要「偽學術」,先定義這篇裏的「民主」為「自由憲政民主」(liberal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近年中國和西方學界其中一個關注點,是如何融合儒家思想與現代政治體制(威權也好,民主也好)。不過我認為儒家的政治理念與民主,尤其是其中包涵的自由主義與法治精神並不能自洽(反而單單「民主」之選舉和公權力制度安排最容易與儒家相合)。

一、《瑯琊榜》的儒家天下觀

男主角所有權謀之根本目的,不在於協助靖王奪嫡,甚至不在於為蒙冤的七萬將士昭雪,而是要一個河清海晏的天下,一個不再被機詭權謀、君王之忌憚猜疑所污染的天下 —— 透過扶持明君(靖王)與賢臣(沈追、蔡荃等)。

故事中借另一角色之口說明了男主角對「君王」的看法:「君者,源也。所謂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如今在朝為官,坦誠待人者被視為天真,不謀心機者被視為幼稚。世風如此,何人之過?」 (應是改自《貞觀政要》太宗謂封德彝曰:「流水清濁,在其源也。」一段。)

而在結局處,當男主角成功與靖王製造群情洶湧之局面逼迫皇帝翻案,男主角與皇帝對質而皇帝拷問當年皇長子不敬君父、以為天下為其所有(當年冤案起因就是皇長子威望過盛引皇帝忌憚),男主角擲地有聲地回應:「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若無百姓,何來天子;若無社稷,何來主君?」
所以《瑯琊榜》的政治觀念是非常正統的儒家天下觀,而且是春秋戰國時期、還未被董仲舒那套陰陽五行和三綱五常所污染 / 改造的儒家,簡單而言就是:

一、天下屬於天下人。

二、君王統治天下的權力來自於百姓(但這與民主制度中領袖由民眾選舉有根本性不同)。

三、君王有責任使百姓安康,河清海晏。

四、君王是政治制度之源,其德行影響臣下和百姓。

五、君王和臣下的德行是其權力之正當性 (legitimacy) 來源。

六、「四」「五」是因為「道德與品行」和「管治天下之能力」不僅僅是相輔相成,而是「相通」—— 因為所謂「管治」,就是「以道德教化天下」。

這種生氣勃勃的春秋戰國儒家思想,較之後來摻入大量法家尊君思想和陰陽五行而幾近君權神授的「儒家」,還有宋明開始「存天理滅人欲」的偏執道學(頭盔:道學本身理念同後來演化出來的偏執傳統不能一概而論),確實比較合乎現代人的政治理念(相對而言吧)。

其實故事中有那麼一點地方是想超越儒家的。靖王籌劃的「金殿呈冤」如果還算符合儒家「君臣之道」,怎麼也不能算是合「父子之道」(靖王以權勢逼迫父親翻案,讓父親留下萬世惡名)。而儒家思想本身是把私德(家庭倫理,孝悌愛慈)等同 / 類比 / 聯合公德(政治倫理,君直臣忠)。
另一點是對君權的質問。男主角與靖王其實是他們上一代的鏡像,當年的皇帝與男主角父親也曾共患難平危局,奈何功高蓋主,最終鳥盡弓藏。而皇帝最後對男主角怨憤地指靖王登基後終有一日被帝皇的位置 / 權力所改變,而男主角所回答的是他相信靖王。這種信任固然感人至深,卻也同時薄弱無比。

當年的冤案和皇帝與男主角父親的那段往事(其實就是Lord Acton 的 "Power corrupts,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結局的一句「宮牆內的風從未止息」(暗指皇長子遺孤有政治野心)提出了疑問,卻沒有給予答案 —— 又或者,答案還是回歸到儒家正統(明君之道)。(當然也是作者的善意,讓男主角重披戰甲死於沙場,他與靖王,再也沒有君臣相疑兄弟反目的機會。)

二、哲王之可能、權力之約束

有學者認為儒家政治思想與柏拉圖有相通之處,除了認為政治體是家庭的延伸及擴展以外,還有「哲王」(Philosopher King) (儒家稱為「明君」)之概念。

然而這種「哲王」的理想,不過是烏托邦。

第一個前提是有這樣的「哲王」。

假設有,第二個前提是這樣的「哲王」能成為「王」。

皇長子就是這樣的一個「哲王」,有能力有聲望有理想有魄力,他寄託了故事中所有理想主義,達到了極致,然而他的結局是無比現實的:一杯毒酒,蒙冤而死。

第三個假設才是現實中最難解答的:上述的「權力使人腐化,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化」。「哲王」上位以後,如何能確保其不被權慾蒙蔽、被權力污染?
儒家政治思想並不是沒有嘗試約束帝皇權力。

一者是「史書」。華夏傳統很強調後世聲名,而歷代「史官」制度(史官記載帝皇行事而帝皇不得參閱)更顯示其約束帝皇之目的(或者該說希望?)故事中人評價翻案之難時說:「要翻案就要讓皇上認錯,就等如要他在後世史書上留下冤殺兒子和忠臣的罪名」,也反映了這一心態(雖然這裏恰恰是相反的,是在帝皇製造了冤案以後拒絕平反)。

二者是「道德」。所謂的「帝皇之道」,就如靖王的擇善固執和以天下為己任,還有他的知人善任、從諫如流(透過賢臣矯正錯失 / 約束帝皇權力),還有對運用陰謀詭計的不齒。男主角也曾對靖王直言希望他懂得在意天下人的看法,才會自省和約束。

然而這種「史書」或「道德」的約束,何等虛妄,對於大多數君王而言,又有甚麼約束力呢?

(其實還有第三者:言官與台諫制度,也不能達到約束帝皇權力的目的,反而還製造更多問題,所謂「訕君賣直」等等,不過不扯開話題了⋯⋯)

所以說到底,這種沒有權力約束的「哲王」,大概也不是理想的統治者,而以「哲王」/「明君」為核心的政治制度之理念,更是難以落實。

三、在當代討論儒家式民主,有何意義?

學術上,也許有意義。

然而我不得不擔心,這些一心為善的學者,會不會在好心的同時,為虎作倀?

中共利用儒家思想維穩之心已是昭然若揭,尤其是近年各種對儒家傳統家庭觀念的提倡(對女權運動的壓抑、提倡女性回歸家庭)、對漢服運動和祭孔儀式的高調宣傳,最終是為了鞏固中共的合法性。(其中一例是近來的動畫《鄭義門》,宣揚的是家族宗法,女性「傳統」角色)。

這也是我越來越感到無奈的地方。儘管儒家思想、華夏傳統有那麼我還是認同的地方,可現實是這些有美好也有糟粕的東西,卻往往被民族主義所騎劫、被政權所利用(也不獨於當朝,董仲舒就開始了)。

(圖來自原劇截圖)
——————————————————————————————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記得follow我們的專欄啦!
4 media life fb page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