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知曉的七月十日電影筆記


她是捷克歷史上重大刑案的兇手,而且也是在20世紀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時期,最後一位被處以絞刑的犯人。

【電影】
這是一部傳記電影,描述上世紀70年代的捷克,在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時期,有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女子,她來自社會觀感所認同的美滿家庭,但是她滿懷仇恨,恨周遭每一個人欺負她,恨社會上所有的東西霸凌她,嚴重的反社會化情節,導致她使用暴力,成為大屠殺的兇手。

Michalina Olszanska波蘭籍年輕演員擔任女主角,而且表現出色,在她身上,或是說在這部電影裡,驗證了雨木相信的一件事,成為演員的條件之一,就是表情反差可以做到很大,看Olszanska在戲裡面冰冷的神情,生活照又是如此甜美的笑容,除了都很上相之外,也是笑和不笑,給人完全不同氣息的女孩子。

'Já, Olga Hepnarová'捷克電影原名是指這位人物的名字,口氣就像是某種聲明:「本人,歐嘉海娜洛娃。」而中文譯名裡面的七月十日,則是她的屠殺事件所發生的日期:1973年7月10日。這部電影非常不容易介紹,也不容易觀賞,外表上看起來看起來電影在陳述一件捷克歷史上的真實事件,無添加物的紀實,而且它講究觀眾延伸思考片中罪犯的告白,例如,事件人物自稱精神病患,但是她陳述內心世界超過七成的內容是有條理的,反覆思考她的自白,等於是從人文觀點回顧這件捷克歷史上的大事,進而體會是很心理的、哲學層面的東西。所以,雨木對'Já, Olga Hepnarová'的觀感也有點哲學的味道,它好看並不是因為它的故事精彩,而是它引發的聯想讓人覺得好看,以流行用語來說,它是一部腦補的片子。


【雨木隨筆】
Olga Hepnarová的所有事情,使我陷入沉思,就以她犯罪之前,以及犯罪之後,兩個部分描述我想到了哪些東西。


之前


Hepnarová最吸引我的是她的自白信,聯想有一句話這麼說:「單純的人是不會自殺的。」她年紀很輕就已經自殺未遂,從信中可以觀察她想很多,而且知道不少,但是明白成什麼,那是之後的事情了。


信中提到她感到孤獨,與人相處來往的時候,她表現不屑一顧的姿態,知道這樣做是冒犯的,但是內心並沒有鄙視其他人,只覺得人們聚在一起說說笑笑,話題使她一點也不覺得有趣。而且,她還引用《沉靜的美國人》裡面的意識流,「如果我們不要嘗試瞭解彼此,也許可以活得更自在。」即便是夫妻、親子,人是無法完全了解另一個人,一個人自己過自己的,更能擁有遼闊的自由。讀到這裡令我訝異,我完全同意她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接著她繼續描述,社會遺棄她,她也不想重返社會,不過活在世上仍需要與人來往,她又覺得社會像是在和她招手,她有恨意,不想理會,並且強調那份怨恨不為傷害任何人,頂多只會傷害她自己。讀到這裡,我從完全同意轉為可以接受,不變的是我依然驚訝,以她的年紀有這樣的體會,自殺或許太可惜了,但是,人生是一趟無法端看局部的旅程,到了之後,情況有所不同。


之後


Hepnarová人生的轉折點在1973年7月10日,她把所有的仇恨化作暴力行為,街上的無辜的市民像保齡球瓶一樣被她開車衝撞,八死數十傷的悲劇,如同預告片》演的,她承認是蓄意謀殺。


犯案之後,Hepnarová的辯護律師對她說了一句話,「社會讓妳感到不公不義,妳就屠殺市民?」她一直承認自己是犯罪,但是區區幾條命換她一條命,對社會來說,便宜了。Hepnarová在1975年處決,她是捷克歷史上重大刑案的兇手,而且也是在20世紀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時期,最後一位被處以絞刑(區分吊和勒,她請求吊死)的犯人。

我們所在的社會和Hepnarová一樣,神治、人治,演變至目前的法治社會,而且似乎法治仍會繼續好一陣子。既然是法治社會,行為就是決定一切的關鍵。只要我們所思考的東西沒有落實為具體行為,它也就只是空想,極為困難構成犯法的事實,換句話說,「區區幾條命換她一條命」,如此自私、狂妄的說法,想一想又不犯法,更何況世上每個人關起門來說的那些「想一想」,又有幾句是能聽的?但是,Hepnarová做了,做了就必須接受制裁。


回顧整件事情,我一度尊敬Hepnarová的人生體會,以及她的思想,也都變得只有一度。她必須為她所做的事情接受法律制裁,因為所有的思想都必須建立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之下,某些我們在電影裡看見,甚至歷史上發生的傷害事件,肇事人說著一堆大破才能大立的毀滅之詞,或者前因才有後果的復仇理由,我認為他們的思想仍有進一步提升的必要,換句話說,如果真的那麼有本事可以說出一堆,為什麼沒有本事可以做到不傷害人?


深層啟發


每個人骨子裡都存在一點邪惡的東西,而且在生活中體會的越多,越容易感到痛苦,這是我在Hepnarová身上看見的,無獨有偶,Vince Gilligant的《絕命毒師》、賈樟柯的《天注定》,也有描繪相似的想法,尤其電影技法較本片更為純熟的《天注定》取材中國大陸真實的社會事件,與本片的調性相近。換句話說,一直有人拍的題材,總有它的意涵。


不以神的高度去把Hepnarová看作迷失羔羊或是墮落靈魂,人生是一場旅途,我們都是旅客,以同樣是人的身分觀察Hepnarová,我不知道她欠缺什麼,也不敢說她需要什麼,但是,我從她身上看見她應該要活下去。

生活太多悲傷而且痛苦的畫面,但是,痛苦每個人都有,不至於像Hepnarová的程度唯我最痛,痛到足以藐視自己,也藐視他人的生命。而且生活不是只有痛苦,繼續活著就會看見不一樣的風景,甚至轉機。


從森羅萬象之中感受到痛苦,那是一個人跨出體驗人生的第一步,要不要讓人生停在那一步,選擇永遠在我們自己。Hepnarová犯案之前就已經相信,她一旦做了,就等於是自殺,換句話說,她早就放棄活下去的態度。法律不會為她的負面思想定罪,然而,不斷沉溺在負面思想當中,很多東西因此視而不見,也許是狀況的契機、生命中的貴人,都會變成尋常的人事物從她的眼角飄過。人生也就像這部片一樣──黑白的。


原文發表於【雨木觀後感】,歡迎。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