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這是一部正經的喜劇片,片中的'captain'沒有企業號,沒有汎合金盾牌,也沒有海盜來亂,他是平凡家庭的家長。
電影描述一現代家庭,夫妻和他們的六個孩子在山林裡生活。孩子們依年紀落在青少年和兒童之間,媽媽因病住院,由爸爸照顧孩子們,每天帶著他們一起訓練體能、智能的發展,生活中也培育德行、注重哲學思維模式,以在家施教(Homeschooling)取代學校教育,爸爸相信這一點並且也徹底實踐。直到醫院傳來不幸的消息,爸爸帶著孩子們走出山林參加媽媽的喪禮,「與世接觸」的一段旅行,孩子們的所見所聞所反應,使他重新思考自己深信不疑的教育方式。
'Captain Fantastic'由Viggo Mortensen領銜主演,演員轉任導演的Matt Ross執導,透過在家施教的故事情節,以詼諧的口吻描述正經的議題,劇中爸爸安排體適能、山路健走、野外求生,培養孩子的生理發展,同時,他也挑選合適的書本教材與課外讀物,培育孩子的知識見聞。隨著情節發展,他們走出山林接觸群體,與世隔絕的孩子們有哪些反應,堅信在家教育的爸爸又有什麼樣的省思,吸引我們繼續看下去。而故事尾聲帶有餘韻,有一抹清新的氣息,也讓整部片子是一部優質的喜劇片。
【雨木隨筆】
一個家庭選擇在家施教
這是一部講究觀眾獨立思考的片子,獨立思考讓我想到態度上所謂的「既近且遠,既遠且近」,當我們很喜歡很接近某個人事物,內心其實保有距離,意同貼得太近導致只會看見一片模糊。而當我們看起來一副不太在乎某個人事物,內心其實有一定程度的關心。整個來說,它很像「裝假仙」,但我會說那是一種嘗試從容,獨立思考就是這樣的調調。
回到故事,假設我們把觀影的獨立思考收起來,故事就是在講一個家庭選擇在家施教這招,家庭成員發生哪些事情,然後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會受到嚴峻挑戰,局面呈現這招似乎「輸了」,所以,故事想要告訴我們在家施教是行不通的,但是僅此太過生硬,於是帶著溫暖告訴我們,縱然在家施教行不通,但是劇中人物仍然擁有彼此,他們還是一家人。這樣內容描述也沒有什麼錯誤,事實上故事就在講這些情節,但是,若把觀影的獨立思考加進來,內容又不太一樣,而且有意思的是,它一定是因人而異的內容。而我所看到的'Captain Fantastic',它有說到「過猶不及」,這方面給我的感觸很深刻。
「你只要說得有理,大家都會願意聽到你的心聲。」…嗎?
有一段戲,劇中人物在慶祝一紀念日,那是爸爸獨創的紀念日,他相信某位學者對於人類社會的卓越貢獻,於是挑選該學者的生日當作節日慶祝,和孩子們聚在一起,聊聊學者的貢獻,吃吃喝喝,個個擁有專屬禮物,在我們的世界裡,那樣的慶祝方式和耶誕節相似,氣氛歡樂而且融洽。
其中一位孩子瑞力恩在歡慶之中沒有存在感,卻也因為他頂著悶悶不樂的烏雲,顯得特別有存在感,他抗議為什麼不能和一般人一樣慶祝耶誕節,為什麼偏要過這個自創節。爸爸語帶反詰,與其嚮往虛構的耶誕老人,難道具體對於人類社會有所貢獻的學者不值得紀念?並且繼續以平和、理性、民主的口氣,請瑞力恩說明反對的原因,在場其他孩子長期接受來自爸爸哲學邏輯辯證的薰陶,靜待瑞力恩會提出什麼進一步的說明,不過,那男孩什麼都沒有說,逃離現場。在那一刻,他只想逃跑。
看著瑞力恩在那一刻轉身逃跑,我好像還看見了自己的某一刻也是相同的背影逃跑。當瑞力恩面對排山倒海的理性局面,也就是「你只要說得有理,大家都會願意聽到你的心聲。」就是最緊張的一刻,有時候,人不是為了說理才表達,只是有一表態的念頭,卻是局面迫使我們該把念頭轉為說服,「你只要說得有理,大家都會願意聽進去你的意見。」如此才是說清楚,如此才是講明白,也正是如此受到曲解,備感壓力。
再看一遍瑞力恩的想法,「為什麼不能和一般人樣慶祝耶誕節,為什麼偏要過這個自創節。」我沒有寫問號,因為那不是問句,然而,劇中爸爸當作問句聽了,也當作回答問題繼續下去,處理方式依循他所相信的理性力量,「你好歹說個理由」這樣的調調。退一步說,感覺倘若容易描述,世界上也不需要詩人作家之輩,個個都很會講了。回到劇中爸爸的方式,著實過猶不及,有意思的是他自己也有所察覺。
劇中爸爸的觀念,理性思考、邏輯辯證,對孩子的智能體能德行並重培育,真善美的路子,也很知識份子的氣息。例如他讓未成年的孩子酌量飲用佐餐酒,以事實舉證可以幫助消化,比起相信「小孩怎麼可以喝酒」的父母,比起眾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成年人,他顯得格外科學開明,唯獨表現過猶不及。坦白說,箇中分寸拿捏講究智慧,我說不上來怎樣才是不超過,怎樣才叫作合度,卻是想到英國宇宙學家Stephem Hawking說過:
「科學也許不能解釋上帝是否存在,但可以解釋上帝不是那麼必要。」
這就是一種合度,他展現自己所堅信的科學,但並不傲慢。回到本片爸爸,他培育孩子的方式像是高溫陶冶,孩子們個個素坯有模有樣,的確需要一番高溫冶煉,卻是那最難也最重要的是一通字,世世代代,大有人在,為此不得其門而入,於是時常可見,要嘛過於擇善固執,活在自己相信的世界裡,但世上沒有長得一模一樣的兩片葉子,執念使得周遭反感,自己也會納悶、沮喪;要嘛過於彈性,這樣可例外,那樣也可以,本身顯得沒有原則,旁人看也看不明白。
那通字訣該如何是好,坦白說,劇中爸爸不知道,我們也說不準,可以嘗試相信的是,體會生活從中學習成長,這一點沒有終點,他的人生旅途是如此,我們的人生旅途也可以是如此,於是,在電影尾段,看見了不一樣的風景。
那是真正的愛,也是真正的成功不必在我
尾段戲是一個有陽光的早晨,窗外清新的小鳥叫,一家人在餐桌吃早餐,有的專心吃,有的邊吃邊寫點筆記,還有的看看書,停了幾十秒鐘的固定畫面,沒有人說話,靜候校車來接他們上學,那是這片我最欣賞的收尾。
在家施教和學校教育,我看不到誰輸誰贏,但是我看到劇中爸爸想通了,也許讀者們有興趣觀賞本片?也許已經看過了?我不知道,所以容我描述些許隱晦。
當他願意面對一切,願意鬆開自己的雙手,那是真正的愛,也是真正的成功不必在我。
原文發表於【雨木觀後感】,歡迎。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