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無明》,想表達的,是香港普遍對情緒病患者的誤解、排斥、歧視、標籤化,與及社會對情緒病患者的冷漠、缺乏關懷,與及對患者家人欠缺實際的認知教育及實際幫助。
曾志偉和金燕玲的演技根本無庸置疑,余文樂飾演的「阿東」,是一個初癒卻不肯服藥的躁鬱症患者,他們三人所飾演的每個角色,都反映著現今香港真實的社會。戲裡,是一個不幸的悲劇;現實生活中,是人性創造出來的悲劇。
躁鬱症,全名「躁狂抑鬱症」,為雙相情感障礙,是情緒病的一種。患者會有嚴重的情緒波動,情緒指數會出現時高時低的情況,有些患者則是混雜在一起的狀態。低落時可以非常的 Depress,會出現自殘,嚴重時會產生自殺念頭;情緒高漲時則會過度自 High,自我感覺非常良好,程現極端開心、興奮、甚至亢奮狀態。當兩種情況混在一起時,則會出現很多因自我內在情緒衝突所引發的情緒大波動、情緒抑鬱,卻又坐立不安、行為亢奮、過份活躍、反應過激,這時候的患者是最容易傷害自己。而所有情緒病,除了先天性遺傳,以現今社會對子女的過度寵溺的趨勢,與社會上來自不同方面的硬性制度及強大壓力之下,搞不好後天引發情緒病分分鐘比先天性遺傳發病的的比率還要高。
在金燕玲所飾演的母親身上,我看到的,是一個早已患有嚴重抑鬱症,卻又隱隱透露著躁狂表徵的病患者。戲中沒有交代是否有遺傳因素,但她雙目沒有焦點地呆坐於沙發,哀怨地唱著歌,邊唱邊掉淚,卻清晰鮮明地把重度抑鬱症患者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的情況實實在在地完全演繹了出來。抑鬱和躁狂,都可以是因為無法適應生活環境的改變、巨大創傷或打擊、長期病患及痛楚、生活壓力等引發。不難想像阿東的母親就是被以上各項因素深深打擊以致她無法接受及面對,加上病痛的長年折磨,終令她久積成疾。但阿東,如果他從一開始就願意考慮他人的意見,接受或尋求他人的幫助,他的命運,就很大可能從此改寫。
戲裡同樣沒有交待阿東的病是遺傳還是後天誘發,但兩個情緒病患者在如此惡劣及高壓的情況下生活,在沒有其他親人的愛與關懷中住在這樣的同一屋簷下,每天「困獸鬥」式彼此折磨,互相影響,不斷把自己及對方推向谷底,生活在這樣的循環模式當中,情緒爆炸,實屬遲早的事。阿東深愛母親,而且個性好強偏執,訂婚之夜女友要求將其母送進療養院正正就是刺中了他的死穴,超過了他的底線,觸動到他的隱性病徵,所以壓抑已久的躁鬱情緒立馬令他進入了另一情感,整個人就這樣瞬間爆炸開來。
曾志偉飾演的爸爸有一句對白非常精警,絕對正確之餘更是社會大部份人對面對情緒病患者時的真實反應縮影,就是:「我不懂!」因為不懂,所以選擇了逃避,離開家庭拒絕面對。這的確是現今社會大部份家庭對家中情緒病患者所持的態度,有些甚至會像阿東的弟弟阿傑一樣,將之引以為恥。但最可悲的是,情緒病人,最需要的,就是家人的愛、鼓勵、關懷及支持。他說他不懂為什麼後來老婆對他越來越討厭,若是根據劇情追溯推斷,不排除阿東的媽媽當時其實已經開始發病,卻因為沒有人知道箇中情由,病情就這樣被耽擱診治。
戲中阿東所患的躁鬱症,明顯偏向嚴重的抑鬱狀態,也許是遺傳,長期照顧患情緒病及重症母親所給他的壓力,與及正作及經濟面臨的問題,加上母親的躁狂及無理可講(大部份嚴重抑鬱症患者都習慣把自己封閉起來拒絕與其他人溝通),所有的這些壓力最終引致不知道自己患病(由於電影沒有交代故只能這樣推斷)延誤醫治下以致病情加深最終崩潰爆發,錯手殺死母親的自責、內疚無法排解亦是病情一直無法緩和的原因。
所有的情緒病都不是患者可以自我控制,簡單來說,情緒病,就是腦細胞出現了問題,無法分泌或分泌不足以讓大腦控制自我情緒機能的一種自我產生物質。情緒病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癌症一樣,你不可能靠「念力」就能讓它痊癒,必須要靠藥物幫助。很多人都會叫患者控制自己,別想太多,但站於患者的角度,這些話對情緒病患來說就如同利刃,因為不是他們不想做,而是他們因為大腦欠缺了所必須的物質,以致他們即便想做,但根本就沒辦法做到。
情緒病常給人一種人複雜、沉重、難明、難懂、與及難以理解的感覺,所以我習慣用比喻去解釋情緒病的因由:情況就像一個沒有雙臂的人你不給他義肢,卻要他用手拿起碗來吃飯;一個沒有雙腿的人你不給他義肢卻讓他跟一個正常人比賽跑一樣。那種痛,除了來自患者本身想做卻無法做到的心理困難及痛苦外,更多的,是來自外人對他們的不理解,善意的安慰卻好心做壞事,變成落井下石及強人所難。
阿東的前未婚妻Jenny就正正把我以上講的這一部份完全演繹得淋漓盡致。她沒有了解過阿東的躁鬱症的病理及由來,更沒有嘗試過了解阿東當時的心理的情緒狀況,就貿貿然地把他帶到教會去,在阿東毫無心理準備之下把他作見證中的主角作講題,在眾目睽睽下把他的過去一下子全都抖了出來,甚至可以說是控訴,她這做法對於一個情緒病初癒者來說絕對是非常嚴重的打擊,豈止在他的傷口裡灑鹽,這根本就是朝他身上淋完火水再點火。沒錯,宗教信仰的確是可以有助情緒病人打開一個窗口,但必須一步一步的,由愛與關懷開始,循序漸進。
阿東一直被困在抑鬱的自我牢籠中,但他的躁狂並非持續性,翻查醫學資料,他患的估計可能是「雙相情感障礙二型(Bipolar II)」吧。「雙相情感障礙二型」患者會有一次以上的嚴重抑鬱時段,不過他們只有輕微的躁狂時段。這些稱為「輕中度躁狂病(Hypomania)」。既然是腦部控制情緒的部分出了問題,所以,這就是為甚麼即便康復出院了仍需要繼續服用藥物,方能有效控制腦部對情緒控制的運作。而他後來狂吃巧克力的一段,就是因為一直失去了藥物的控制和幫助,才會再一次導致初康復的他又往回走,再一次發病。
必須大大稱讚電影裡的那位精神科醫生,一看就知道是政府醫院的精神科醫生,演繹得無比傳神!也真的大部份公立醫院的精神科醫生都是這樣,我有我問,我管你回不回答,不回答就加藥,而最後一招永遠是「想過自殺就要收返入院」!這也是促使為什麼那麼多情緒病病人都不會誠實地回答政府醫生的原因。
對待情緒病人,要付出的愛心與耐性,的確要比對待一般病人多非常非常的多,想要真正的幫助他們,就先要從了解情緒病的成因、病理常識、病情、患者所要面對的問題與障礙開始,而不是單單的了解一名「情緒病人」。
因為我媽與外婆都是情緒病患者,我才兩三歲我媽就已經帶著我與她一起每兩個月到公立醫院的精神科複診,每次在診間我都是被隔開,一個人坐在醫療屏風後,靜靜聽著醫生與我媽的對話,就這樣,從不懂聽到懂,所以打從小學時代我就經已知道自己的遺傳指數極高,上了中學便開始鑽研各種與情緒病相關的醫學資料,因為唯有真正理解情緒病,才會真正懂得如何與情緒病人一起生活和相處。也因為了解情緒病,知道它的起因,到自己真正成為了患者時,才能比其他病人更快和更容易的痊癒。
很多情緒病初癒者都會對仍需繼續服藥產生非常大的抗拒性,他們會認為:「既然醫生都說我痊癒了,那我為什麼還要吃藥?」然後驟然自行停藥,但他們不懂的是,那些藥,是幫助患者在真正完全康復的過程中步入穩定狀況,到腦細胞的情況真正好轉,醫生便會開始減藥,幫助患者一步一步走向完全的真正康復。
即便情緒病的情況有了好轉,也不能太早停藥,否則病心情很容易就會像戲中的阿東一樣往回走,搞不好真的有可能回到原點,甚至更糟。而且突然停藥很有可能會出現脫癮症狀,就像戒煙一樣,一下子馬上全部戒掉,身體突然失去了習慣倚賴的物質,就有可能出現心跳、手顫等現象,嚴重者甚至會產生相反補償作用,對中樞神經有一定的影響。所以無論怎樣都必須遵照醫囑指示,絕對不可以自把自為,魯莽行事,以免對身體造成傷害及不良後果。但當然,不同的情緒病有不同的治療方法,藥量及服用時期亦會因病情輕重因人而異。
我比我媽和外婆都幸運得多,外婆三十多歲患病,當時醫學不發達,對情緒病認知及了解度極低,結果外婆因重度抑鬱導致厭食症,最後身體器官衰竭壞死,才四十歲就返回天家。我媽遺傳性的抑鬱症也因為連番打擊,加上當時社會對情緒病患者的誤解、歧視及壓力,令她的病情不斷加重,畢生都需要靠藥物幫助控制情緒,可惜最終還是藥石無靈。反倒是我,因為對情緒病早有深入了解,也就從不把它當作一回事,當別人意圖拿我的病來打擊我的時候,我反倒有機會對那些對情緒病存有誤解的人灌輸正確知識,告訴他們我不過是腦細胞分泌出了問題,就像感冒鼻塞無法呼吸一樣,所以,即便我身上帶著遺傳基因,兩次發病仍能真正停藥的完全康復。
最後我衷心希望社會大眾能像片尾結束時所說的,給情緒病患者多點關懷多點愛,不要把他們標籤化,更不要歧視他們、孤立他們。像曾志偉最後問他的左鄰右舍:「我也有病!我高血壓、糖尿病!你們有誰從沒病過?」情緒病有很多種,但無論是躁鬱症、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創傷後遺症等等,也不過是一種病而已,現今社會患者多的是,演藝圈坦承自己有患有情緒病的藝人更是多不勝數,但不管是面對自己、家人、觀眾、社會不管是面對自己、家人、觀眾、社會,他/她們每一位都是帶著正能量的坦然面對,積極治療。
給予患者多點的關心與支持,就能給他們多一分的陽光與希望,才能幫助他們早日找回快樂的感覺,才能讓患者走出內心灰暗的世界尋回外人無法感受的光明。
文:艾瑪菲.雲妮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