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自己為「支那」人比中國人更好?(下)

CinaPiece 於 30/08/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提及「支那」二字,
大家應該都會第一時間想起
中國內地那些「抗日神劇」中,
那些俗稱蘿蔔頭的日本人趾高氣揚地用槍指著
一大群可憐的民眾說:你們這群支那豬!」
我相信這就是大多數人對於「支那」二字的刻板印象﹣
充滿無盡侮辱性的負面印象。
但事實上, 「支那」二字在自古以來,
大部份時間都是屬於一個相對中立的字。

支那, 源自於梵文中Cina的譯音。
主要是古代的佛經中對古代中國所翻譯。
至於來源有兩派說法,
一說是源自「秦」(Cin),一就源自「晉」(Chin),
這兩個都是中國二千年前左右的朝代,
「秦」由秦始皇建立,「晉」由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謀篡了三國中的魏國成立的,
基於那兩個時代“中國”開始與西域有頻繁的交流,
學者相信由那兩個朝代之後經由西域傳過印度甚至去到歐洲,
再加上印度當地的語言習慣,在字後面再加a的發音,
就變成Cina 或China,
之後再將這個說法經由雙方的交流,尤其是佛法的傳揚,
再回流當時的中國,音譯為支那,
而基於中國的政權更迭太快,
所以對外國而言,支那反而變成約定俗成的叫法。

甚至到了唐朝(大約一千六百年前),佛法盛行的年代,
當時的皇帝唐玄宗(即寵愛楊貴妃的那位)
在其的一首詩中亦自稱唐為支那:
《題梵書》
毫立蛇形勢未休,
五天文字鬼神愁;
支那弟子無言語,
穿耳胡僧笑點頭。

由此可見,支那在當時並沒有任何的貶義,
否則,當時的皇帝都不會引以自稱。

後來去到清朝(中國最後的一個朝代),
在晚清年代,當時的知音分子對於將來該如何稱呼都有頗多爭議,
而支那是當時頗為流行的一個叫法,
而當時受西方交化影響甚多的梁啟超,
就曾「支那少年」作為筆名,
而康有為的女兒康同壁豪氣萬千地作了一首詩形容自己:
舍衛山河歷劫塵,
布金壞殿數三巡。
若論女士西遊者,
我是支那第一人。

所以其實直至晚清,我們都可看得出,
支那二字都是相對的中立用字。
是直至日本侵華後,
由於兩國處於交戰狀態
用對方常用的國稱去羞辱對方是必然會出現的,
就像二戰時期德國及英國人都會極盡可能去羞辱對方,
不論是官方或民間。

所以會厭棄曾經得到古今中外認同的“支那”稱呼,
大概只有內地那班因自卑而變得自大的玻璃心,
既然那抱有「大國主義」的玻璃心既然承受不起
那屬於「支那文化」的歷史包袱,甚至連一些歷史交化瑰寶都連同捨棄,
那在嶺南地區的香港將其守而後揚之,何好而不為?

當然,我亦不是抱所謂奪中華交化而揚「大香港主義」的想法,
而是時至今日,再抱有民族主義實屬不智。
我想同其他人分享更多有關「支那」的知識,
一來,當然是我自少至今有不少的積累,
想用我的方法令更多人有進一步的認識,
但更重要的是不希望因為有中共這樣一時的腐敗政權,
而令有幾千年歷史的支那事物都拋之身外,因而蒙塵。

而我亦更樂見於支那交化,與世界各地各處的不同文化,
互相輝映於不同的領域,
大有大的出力,
小有小的出力,
我相信集腋成裘的力量。
這亦是CinaPiece出現的原因。

P.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_dA8Yqs6SA
呢後片係講有關世界各地的人的DNA抽測結果,
都幾有趣。有時間可以睇下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