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人工沒有智慧】假AI人工智能初創Builder.ai宣布破產 被踢爆全靠真人工程師

估值接近 10 億美元(約港幣 78 億元),曾獲微軟與卡達主權基金投資的英國 AI 新創公司 Builder.ai 近日正式宣告破產。公司原本聲稱透過 AI 平台自動生成應用程式,但實際運作卻依賴大量人手開發,被批評為「表面智能,實際人力密集」。儘管 Builder.ai 多次嘗試掩蓋技術不足的問題,最終仍難以擺脫財務困境,宣布終止營運。

技術不足與財務決策失誤導致公司倒閉
Builder.ai 早期以 Engineer.ai 名義運作,並以「人人都能透過 AI 製作應用程式」為營銷口號吸引投資者。微軟與卡達投資機構看好該概念,曾合共投資逾 5 億美元(約港幣 39 億元),推動公司快速擴展。然而,《華爾街日報》早在 2019 年就揭露其技術宣傳與實際運作存在落差,指出程式碼仍由工程師手動撰寫,AI 只是輔助工具。

隨著爭議曝光,公司改名為 Builder.ai,並逐步承認其開發過程高度依賴人工。然而,最終導致企業崩潰的關鍵原因是財務決策失誤與資金鏈斷裂。今年 2 月,創辦人Sachin Dev Duggal卸任行政總裁,改由 Manpreet Ratia 接任。但僅三個月後,Ratia 在 5 月 20 日的內部會議上宣布公司資金耗盡,正式進入破產清算程序。

AI 開發效能受質疑
《金融時報》報導指出,Builder.ai 長期受錯誤決策影響,積累的財務壓力無法修復,最終無法挽救企業命運。作為生成式 AI 的代表性案例之一,Builder.ai 的倒閉暴露了技術與商業模式間的重大落差。

這一事件也引發業界對 AI 在程式開發領域的討論。部分開發者在 Reddit 以「看著 AI 慢慢把微軟員工逼瘋」為題,批評微軟旗下 GitHub Copilot 經常在開發過程中出錯,導致工程師需逐行修改程式碼,相當於「機器犯錯,人類補救」。

微軟行政總裁 Satya Nadella 曾表示,公司內部約 30% 的程式碼已由 AI 撰寫,但前線工程師普遍認為這類工具距離完全替代人類仍有極大差距。一些觀察者甚至認為,AI 工具目前只能取代「會用搜尋引擎的實習生」,解決複雜邏輯與商業需求仍遙不可及。

企業過度依賴技術包裝恐存隱患
Builder.ai 的倒閉不僅讓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也對業界帶來警示——當企業在削減成本與技術包裝之間過度依賴行銷宣傳,可能會忽略產品能力與可持續營收模式的重要性。正如某評論所言:「一個懂得用搜尋器的實習生,可能都比這些自稱 AI 公司的工具更實用。」

原文刊於:
https://ecjobsonline.com/news/c/4102/%E3%80%90%E5%85%A8%E6%98%AF%E4%BA%BA%E5%B7%A5%E6%B2%92%E6%9C%89%E6%99%BA%E6%85%A7%E3%80%91%E5%81%87AI%E4%BA%BA%E5%B7%A5%E6%99%BA%E8%83%BD%E5%88%9D%E5%89%B5Builder.ai%E5%AE%A3%E5%B8%83%E7%A0%B4%E7%94%A2++%E8%A2%AB%E8%B8%A2%E7%88%86%E5%85%A8%E9%9D%A0%E7%9C%9F%E4%BA%BA%E5%B7%A5%E7%A8%8B%E5%B8%AB/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