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曹 (女同學社執行幹事、學人.性.聯盟成員)
名導被揭背妻偷食,大眾的反應不離批評男人負情薄悻、替妻子憤憤不平、痛罵情婦破壞家庭,卻甚少會檢討這種把愛情建立在性佔有與性排他的愛情觀念,是不是唯一可取的情感安排。現時流行的愛情觀以浪漫愛(romanticlove)為主,它視愛情至上,強調在親密關係中雙方都無私且完全地付出,並對對方有強烈的情感依附。這種愛情觀具體操作時着重繁瑣的求愛過程,視性愛一體,所以有極強的排他性和佔有欲。即使伴侶之間的性吸引隨年月遞減,進入了浪漫愛的戀人都要求對方在性與感情上忠貞不逾。
這種建築在佔有與排他的感情關係雖然看似穩定,但往往令參與的雙方都感到患得患失。尤其是在人際互動隨網絡科技變得更加頻繁、即時和簡便的年代,不少伴侶都會偷看對方的手機信息,搜索她或他有沒有向別人送上洋溢愛意的表情符號或表示牽掛的半片隻語。佛陀在《妙法蓮華經》裏將眾生居住的世界比喻為火宅,寓意我們正身陷火海而不自知。講求性佔有與性排他的浪漫愛同樣燃燒着我們的愛情,令人分分秒秒都在擔心伴侶偷食,被醋意填滿的心根本無法騰出更多時間和空間欣賞令你愛慕的人。
愛就是要佔有?
香港的中小學沒有情感教育,我們對愛情的看法、期望和具體操作方式不是直接模仿親朋戚友,就是從電視、電影和流行歌裏學習。「愛就是要佔有」不單被奉為金科玉律,還深深植入了我們靈魂深處,成為我們感到被愛與愛慕別人的唯一方式。但是,真的沒有別的出路嗎?我可以愛得不一樣嗎?
Dossie Easton 和Janet Hardy 是兩名從1960 年代起便實踐開放關係(open relationship)的戀人。她們不追求單對單的戀愛關係,組織了龐大且親密,但又給予多方最大自由的戀人網絡。1997 年,這對自稱為「道德浪女」的戀人執起筆桿,將自己的經驗與反思結集成書,打正旗號以《道德浪女》(The Ethical Slut)為書名,分享在單對單親密關係以外的另類實踐資源。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面對自我」、「面對彼此」和「面對世界」,帶領我們從自己一些牢固的觀念出發,並逐一擊破種種關於性與愛的迷思,探索另外情感實踐的可能。她們就像酷兒(queer)一樣擁抱社會給予的惡名,重奪「淫娃」、「蕩婦」、「浪女」的詮釋權,並且將最沒有可能跟她們沾上邊的「道德」貼在自己身上,只因浪女對幸福、自願、互相尊重等原則比一般投入在單對單關係的戀人更加意覺、更加堅持。
把性和道德價值分離
作為道德浪女,她們的基本信條是「性愛很好,快感對你有益」。雖然性、愛與生育已逐漸分家,但我們對於沒有愛情基礎下發生的性關係還是要勉強地給予一些理由,令它看來比較合理。但Easton 和Hardy斬釘截鐵地說,性的正當性毋須繫於它能否提供快感以外的高尚目的。只要符合適用於平常活動的倫理原則,例如自願、不傷害他人,性應該跟愛、生育,以及其他一切被視為美好的人類價值徹底切割。性就是為了愉悅,並且僅此而已。
但是,即使伴侶之間能夠過通過協商,容許對方或多方跟別人「明食」,但強烈的妒忌情緒又應如何對治?如何降伏?《道德浪女》之所以值得準備進入或無辜被迫捲入開放關係的男女細讀,是因為作者坦誠自己並非超人而是血肉之軀,總有嫉妒、憂傷、失望與憤怒的時候。正正如此,她們成功轉化這些會焚毁親密關係的實戰經驗,開啟了一道人人都有機會成就的法門。
拋棄「另一半」觀念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嫉妒是我們心的一部分,而且要明白它的破壞力是由我們所賦予,通過改變會引發嫉妒的思考模式,從源頭減「妒」,它便會減弱和止息。這個思考模式源於一個信念: 「每人都要尋找『另一半』才會快樂」。Easton 和Hardy 卻指出,所謂「尋找另一半」的終身任務只會令我們將安全感寄託在別人身上,並且誤會別人對自己有多重視、有多緊張直接反映了自己的價值輕重。要根治由不安全感與佔有慾所引發的嫉妒,我們必須確認每人都是一個性愛的基本單位,擁有與伴侶不完全重疊的生活圈、興趣與技能。我們都不是誰的「另一半」,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不是要填補自我的缺陷,而是與人分享。只有在關係中保留自我,劃下屬於自己的地盤,並讓它成為穩定自我觀念的基礎,我們才是完整而又能夠付出的個體。因此,關係都是由眾多願意分享的完整個體聚集而成。我都是「一」,不是「半」。
嫉妒全因怕被遺棄
其次,我們都得明白單對單的關係無法避免嫉妒情緒,因為嫉妒可以發泄在伴侶的其他興趣和人際關係上。跟你「爭奪」伴侶注意力、心力、時間、體力的不止是家門外的野花,還可以是她∕他的家人、朋友、工作和電腦。因此,道德浪女建議我們,要處理嫉妒必先了解它的起因,它可能是不安全感的表達、害怕被遺棄、被拒絕,也可能是一種佔有慾和競爭心態。也許嫉妒會令人生起強烈的負面情緒,但是情緒跟陰莖一樣,即使勃起時再硬,總有一天會軟下來。所以,當強烈負面情緒生起時,覺知它的存在,看它的生滅變化,時間一過,負面情緒總會變淡,那時才可以冷靜找尋引發你不安的源頭。
在Easton 與Hardy 筆下的道德浪女,就如她們所言: 「沒有帶地圖便出門旅行的人」。沒有別人為自己設下的行程與坐標,一切都得從頭思考,重新認識,並渴望生命帶給自己的全新體驗。您準備好了嗎?
延伸閱讀Dossie Easton、Catherine A. Liszt, 張娟芬譯。《道德浪女: 性開放的全新思考》。台北:智慧事業體,2002。
原文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15/6/2014)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