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電影二三事|The Most Cake


2013年《接近無限溫暖的藍》(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可以說是女同志電影打入主流的成功例子,除了獲得多個國際獎項,亦引起坊間激烈回響。這部電影的成功令人不禁疑惑:為甚麼女同志電影那麼罕見,叫好叫座的更是寥寥無幾?

社會上的恐同風氣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最終的問題還是錢作怪。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去年十一月在網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當中電影編劇喬安娜‧貝內克(Joanna Benecke)指,「銀幕上缺少女同志戀愛連繫到較廣的女性議題:無論女主角的性取向如何,我們都很難為女性電影找到投資者……全球的女同志電影人都面對著這難題。美國導演妮可‧康恩(Nicole Conn)在1992年發表《克萊爾》(Claire of the Moon)後,一直創作高質素的女同電影,可是她的作品從沒有在美國或英國的影院公映。」

女同志在電影史上其實一直在轉變。三十至六十年代的美國電影固然要聽命於「海斯法典」(Hays Code-美國電影業的審查制度),同志在銀幕上的形象屢被扭曲。可惜,對同志有失實、誤導甚至醜化描寫的電影在「海斯法典」被廢除後仍然存在。幸好由九十年代開始,有關女同志的電影開始多樣化。《驚世狂花》(Bound, 1996)和《肏我》(Baise Moi, 2000)兩部電影對暴力鏡頭毫不吝嗇。相對而言,後來的女同志電影就顯得比較溫和。電影製作人可能為了催谷票房,所以電影偏向戲劇性現實主義多於奇想式的呈現,故事中的女孩多數在性覺醒期間喜歡上自己的好友。《同窗的愛》(Show Me Love/ Fucking Amal, 1998)和《拉拉向前衝》(My Friend From Faro, 2008)就是這類例子。這種關於青春期的性啓蒙電影有時意味著愛上女人的女人會深陷於迷茫和羞愧之中,而「出櫃」仍被視為承認自己另類、反叛的心理角力。

近年漸多電影以女同志作故事主角,如《猴女》(She-monkeys, 2011)、《愛上壞女孩》(Water Lilies, 2007)、《雙鐲之戀》(The Journey, 2004)、《婚禮之歌》(The Wedding Song, 2008)、《你是我的蕾絲邊》(You Will Be Mine / Highly Strung, 2009)等等,描繪年輕女性勇於接納自己的性取向,實屬可喜的現象。有趣的是時至今日,除非考慮到直男這個潛在市場,主流電影中女同志的床戲很多時仍是禁忌。大眾對於女同志的性行為仍然非常好奇。或許是這個原故,《接近無限溫暖的藍》的床戲成了很多觀眾的焦點。

如果關於出櫃和女同志生活的電影能多點兒走積極樂觀路線,年輕女性會不會對自己的性取向/性別身分更自在呢?女同電影要走進公眾大概還差一步。誠心寄望電影投資者不要混淆社會風氣和公眾真正的需要,下決定時要有良心─這對正在尋覓鼓舞和自主的年輕女同志尤其重要。正如著名演員蘇珊•薩蘭登(Susan Sarandon)在紀錄片《電影中的同志》(The Celluloid Closet, 1995)中說:「我們要十分小心,因為夢想正由我們保管著。」

來到尾聲,就此介紹五部電影給年輕的女同志欣賞。當然,若你們有其他建議,請踴躍提出!

1.《放出話來》 Word Is Out (1977) Dir. Nancy Adair, Andrew Brown, Rob Epstein

2.《叻女釣魚記趣》 Go Fish (1994) Dir. Rose Troche

3. By Hook Or By Crook (2001) Dir. Harriet Dodge, Silas Howard

4. 《女權俱樂部》 Itty Bitty Titty Committee (2007) Dir. Jamie Babbit

5. Here Come The Girls (2009) Dir. Various

原文連結:http://themostcake.co.uk/culture/abriefforay-into-the-importance-of-lesbian-cinema/

翻譯:Fion、Jinner(女同學社/G點電視義工)
校對:Lo Yu(女同學社/G點電視義工)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