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最恐同及最同志友善劇集選舉」結果及分析


電視劇對「同志」的虛構描繪

在劇集裡絕少看到尋常的同志角色,相反,他/她們往往不合比例地被描繪為精神錯亂的癡戀者、淫亂放蕩的性侵犯者,又或是情緒低落、心理失衡,具有反社會人格的變態殺人狂。同志的真實面貌就被這些刻板印象長年埋葬,從而引起部份觀眾,例如同志及同志親友反感。

TVB的「恐同」劇情大約可以概括成四類:

1. 在罪案劇出現,牽涉兇殺案中,擔當罪犯、嫌疑犯或死者的角色。

2. 以同性戀者的姿態出場,可是中途轉「直」,愛上異性。

3. 癡戀纏繞傾慕對象,甚至為其瘋狂。

4. 以異性戀者的姿態出場,其實是利用異性製造煙幕,為掩飾其同性戀者身份傷害他人。

從統計數據看出,第一類劇情比重較大,差不多過半。而且第一類的同性戀角色戲份較多,容易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以上情節很多還包含了對同志的侮辱言辭和歧視行為,例如「死基佬」、「變態佬」,拒絕租房給同性戀者等。

同性戀一直以來都被大眾認為是有違倫常,電視劇若要迎合大眾的口味,同志則難以在劇中與伴侶共諧連理,最終只能分手收場。有些喜劇會將同志變「直」,用這種沒有事實根據的劇情來迎合大眾幻想中的大團圓結局,誤導觀眾認為同志是可以變成異性戀者的。有些悲劇則會讓同志戀人在分手時發生劇烈的矛盾,爭執之間又總會出錯,讓其中一方被殺。「同志亦情殺案兇手」從1976至今成為了TVB慣用的情節發展模式。這樣的做法,仿佛是要告誡電視觀眾:不能與同性發生超友誼關係,否則就不得好死。

同志情殺案模式

「同志情殺案」在三十多年來的電視劇中不斷又不斷地重覆上演,除了上述幾部候選劇集之外,還有:《人間世外》(1976)、《遊戲邊緣》(1989)、《迷離檔案》(1994)、《刑事偵輯檔案 II、III、IV》(1995、1997、1998)、《鑑證實錄》(1997)、《棟篤神探》(2003)等等。這引導著觀眾將同志視為洪水猛獸,加強了社會對同性戀者的污名及刻板印象。「同志亦情殺案兇手」這種意識形態令香港難以變成一個「同志友善」的社會。

(以上統計分析資料由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碩士課程畢業生Vincci提供,其他相關資料由Grace搜集,特此鳴謝!)
< 1 2 3 >
標籤: TVB  劇集  恐同  同志友善  選舉  無線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