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 三國時代,兩軍對陣交鋒,為何必先擂鼓吶喊助威?

三國的點點滴滴 於 07/09/2014 發表 收藏文章
(軍事) 三國時代,兩軍對陣交鋒,為何必先擂鼓吶喊助威?

在很多的三國的電影和電視劇集中,我們可以看到兩軍主將單挑決鬥時,軍隊的的擂鼓手,必定大力擊打擂鼓,鼓聲氣勢磅礡,兩陣的軍士和步兵,也跟隨著擂鼓的氣勢,搖旗吶喊,而主將也殺得性起,大戰三百回合。


關於擂鼓的傳說,始起於黃帝和蚩尤作戰時,因為當時蚩尤的作戰實力十分厲害,黃帝也吃了很多次敗北,之後,黃帝得到九天玄女的幫助下,把「夔」捉住,將其皮作為鼓。而黃帝在擂鼓聲的助威下,大敗蚩尤。雖這個是一個擂鼓由來的傳說,但也給人無限的聯想和趣味性。

在春秋戰國時,長勺之戰,齊國跟魯國大戰,曹劌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作戰方針,誘齊軍先行攻擊,待齊軍三次攻勢下滑時,才擂鼓進攻,因而大敗齊軍。可見,擂鼓軍威,大有振奮軍隊士氣的重大作用,也是軍前作戰的戰略之一。

在「三國演義」孔明只帶少量兵士,及乘坐草船數十艘,在長江大霧的情況下,緩緩駛近曹軍江邊營寨,誘惑曹軍向草船萬箭齊發,成功為周瑜「借箭」十萬。雖然這是作者羅貫中在小說寫的虛構情節,過程驚心動魄,但另一方面,也充份反映出孔明用擂鼓吶喊助威的心理,成功欺瞞曹。

而赤璧之戰,曹操敗走華容道,周瑜和劉備二軍,各懷鬼胎,以擂鼓之聲,跟隨曹操餘騎數十人其後,而不撲殺,嚇到曹操膽戰心驚,狼狽不堪而逃。這也恰恰擂鼓的另一「妙用」。

標籤: 三國  軍事  擂鼓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