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東漢) 橫行無忌的大奸臣 - 董卓

三國的點點滴滴 於 09/09/2014 發表 收藏文章
董卓,字仲穎,涼州隴西臨洮人,東漢末年軍閥和權臣,其種種的暴行使之成為中國歷史上總體評價極其負面的人物之一。董卓年少時遊歷羌胡,與當地豪帥結交頻繁。後為兵馬掾,巡視塞下。漢桓帝末年,董卓被徵召為羽林郎,後又為中郎將張奐部下作軍司馬,討伐漢陽羌人。勝利後升為郎中,把賞賜盡分部下。後為戊己校尉,但是因為犯罪而被革職。先後升為并州刺史,河東太守。

中平六年(189年),何進欲除宦官,故請董卓領兵入宮作兵諫,結果何進先被宦官殺掉。董卓見袁術放火燒宮的火光,知道亂事已經生起,於是引兵急進。隨即找到被宦官虜出的少帝和陳留王(未來的獻帝)二人。

董卓初入洛陽時兵力只有三千,為求營造大軍壓境的場面以震懾隣近諸侯,每晚令士兵出城,翌日再大張旗鼓入城,製造有大軍源源不絕進軍洛陽的錯覺。及後又令其弟董旻聯合吳匡殺掉上司何苗,又招攬呂布殺掉丁原,吞併了附近兩大軍閥兵力。為了表達自己的權威,董卓又廢少帝,立劉協為漢獻帝,不久後又殺害了少帝及何太后,專斷朝政。

董卓掌權後,頗思拉攏豪傑賢士,建立名聲。先以威脅手段,強迫荀爽和蔡邕等人赴任朝廷官職;而後袁紹與董卓發生爭執,隻身離開洛陽,董卓本想殺害袁紹,經過手下勸說,乃改以懷柔手段安撫之,命袁紹為渤海太守,同時也提拔了另一批名士為官,如陳留太守張邈、冀州刺史韓馥和豫州刺史孔伷等人。不料,後來這些人卻全部成為了日後討伐董卓的主力。

獻帝初平元年(190年),爆發了董卓討伐戰,亦即《三國演義》中記述「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但實際上只有十三路,而且以袁紹為主的關東聯軍實際上亦未曾對董卓用兵;直到190年1月17日董卓遷都長安,曹操起兵追擊,在滎陽汴水遭受徐榮擊敗,才算有較直接的軍事衝突。但關東聯軍在曹操追擊董卓不久後,亦旋即發生內鬨,討伐聯軍快速解散。

董卓遷都長安以後,在朝野內外廣布親信,亦用上近似天子的服飾及車駕,尚書以下官員自行繞過朝廷到董卓家中議事,董卓與官員言語間略有不合即被當場殺死,引起朝野不滿。是時有民間童謠一首表達人民對董卓暴政的不滿:「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尤不生。」,大意指的是董卓為致暴虐,有這樣的當政者還不如沒有的好。

大漢司徒王允見董卓獨攬朝鋼,乃設下反間計,挑撥董卓大將呂布殺死董卓(在《三國演義》,呂布與董卓關係變得惡劣是因為受到義父王允所命的虛構人物美女貂蟬所挑撥),結果成功。

根據史書記載,董卓身軀肥胖,棄屍後,陳屍示眾;守屍的士兵在董卓肚臍眼中插上燈芯,點燃照明,持續了數天。蘇軾以此事寫了詩《郿塢》嘲笑董卓的下場:「衣中甲厚行何懼,塢裡金多退足憑。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董卓死後,其餘黨李傕和郭汜帶兵進城,殺死王允,並把持朝廷大權。李傕等人把董卓骨灰合斂一棺殮葬,唯殮葬當天,大風大雨,雷電劈中其棺木,水流入墓穴,漂浮其棺木。一代霸主生死亦不得安寧。

後世史家對董卓多有不滿,例如三國志作者陳壽認為他「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而他在民間的形象尤為不堪,昏庸愚蠢、心胸陝窄、殘暴不仁、好酒好色都是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但事實上,董卓作為一方豪雄,雖然作過不少排除異已的事。但他對內亦廣納豪傑,對外族及黃巾時,則頗立軍功;入洛陽時則,智勇兼備,既能保護洛陽令四方不敢輕犯,亦可以在短時間內併吞何苗、丁原勢力,更輕易地趕走了盡殺宧官的袁紹勢力,奪取權力而兵不血刃。就算他之後的獨攬朝政,其實亦與後來的一代奸雄曹操亦沒甚分別。真要說一個分別,可能是他的高壓手段已出、懷柔手段未顯時已經被手下先發制人,才會落得一個千古罵名而已。

董卓
政治:A-
軍事:A-
身份:A+
重要性:A
絕技:權大勢大、橫行無忌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網上資源

標籤: 洛陽  刺史  三國  歷史  呂布  人物  奸臣  漢代  聯軍  太守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