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顯示,長時間工作可能影響人類大腦的結構,進而影響認知能力與情緒穩定。南韓中央大學及延世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過度工作的個體在負責執行功能與情緒調節的腦區出現顯著變化。該研究已刊登於《職業及環境醫學》期刊。
研究追蹤了 110 名醫護人員,並根據每週工時將其分為「過勞組」與「標準組」。南韓法律規定每週工作時間上限為 52 小時,而「過勞組」中的受試者每週工時達到或超過該標準。研究團隊透過神經影像技術和磁力共振掃描,分析不同受試者的大腦灰質變化。
結果顯示,「過勞組」的額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和島葉(insula)灰質體積增加。額中回掌管認知能力、專注力、記憶與語言處理,而島葉則與情緒反應、自我意識及社交理解相關。研究人員指出,灰質體積的變化未必代表功能提升,反而可能反映壓力累積,長遠可能影響情緒穩定與認知表現。不過,這些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逆,但恢復正常可能需要較長時間。
2021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國際勞工組織(ILO)共同發布報告指出,長時間工作每年導致超過 74.5 萬人死亡。
世衛技術官員 Frank Pega 表示,這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證據」,進一步證實長時間工作對健康的潛在危害。他強調,長工時是目前職場風險中對健康影響最為顯著的因素。然而,他也指出,由於該研究的樣本規模較小,且僅針對南韓醫護人員,結果未必能直接適用於其他職業群體。
英國就業研究所研究員 Jonny Gifford 則認為,這項研究雖然仍屬初步,但提供了強而有力的神經學證據,證實長時間工作可能導致與執行功能及情緒調節相關的大腦結構變化。
原文刊於:
https://ecjobsonline.com/news/c/4083/%E7%A0%94%E7%A9%B6%EF%BC%9A%E3%80%8C%E5%8A%A0%E7%8F%AD%E6%96%87%E5%8C%96%E3%80%8D%E5%BD%B1%E9%9F%BF%E5%A4%A7%E8%85%A6%EF%BC%81%E9%95%B7%E6%99%82%E9%96%93%E5%B7%A5%E4%BD%9C%E6%81%90%E6%90%8D%E5%AE%B3%E8%AA%8D%E7%9F%A5%E5%8A%9F%E8%83%BD/
研究追蹤了 110 名醫護人員,並根據每週工時將其分為「過勞組」與「標準組」。南韓法律規定每週工作時間上限為 52 小時,而「過勞組」中的受試者每週工時達到或超過該標準。研究團隊透過神經影像技術和磁力共振掃描,分析不同受試者的大腦灰質變化。
結果顯示,「過勞組」的額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和島葉(insula)灰質體積增加。額中回掌管認知能力、專注力、記憶與語言處理,而島葉則與情緒反應、自我意識及社交理解相關。研究人員指出,灰質體積的變化未必代表功能提升,反而可能反映壓力累積,長遠可能影響情緒穩定與認知表現。不過,這些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逆,但恢復正常可能需要較長時間。
2021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國際勞工組織(ILO)共同發布報告指出,長時間工作每年導致超過 74.5 萬人死亡。
世衛技術官員 Frank Pega 表示,這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證據」,進一步證實長時間工作對健康的潛在危害。他強調,長工時是目前職場風險中對健康影響最為顯著的因素。然而,他也指出,由於該研究的樣本規模較小,且僅針對南韓醫護人員,結果未必能直接適用於其他職業群體。
英國就業研究所研究員 Jonny Gifford 則認為,這項研究雖然仍屬初步,但提供了強而有力的神經學證據,證實長時間工作可能導致與執行功能及情緒調節相關的大腦結構變化。
原文刊於:
https://ecjobsonline.com/news/c/4083/%E7%A0%94%E7%A9%B6%EF%BC%9A%E3%80%8C%E5%8A%A0%E7%8F%AD%E6%96%87%E5%8C%96%E3%80%8D%E5%BD%B1%E9%9F%BF%E5%A4%A7%E8%85%A6%EF%BC%81%E9%95%B7%E6%99%82%E9%96%93%E5%B7%A5%E4%BD%9C%E6%81%90%E6%90%8D%E5%AE%B3%E8%AA%8D%E7%9F%A5%E5%8A%9F%E8%83%BD/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