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七十年代的我,對於六十年代的事物,只能憑著文字記載與光影留情,去認識一個我仍未出世的時代。
小學時代,已聽過教中文的老師,提及過六七暴動,那時我年紀少,未能太過了解整件事,要到長大之後,看回有關書藉,再看當時的錄影片段,左派暴徒惡行罄竹難書,(整土製菠蘿炸死人,放火燒車燒死人,咁仲唔係暴徒?點解梁天琦等人,只係想保護香港人的核心價值,就被冠以暴徒之名?)三十年後改朝換代,有個當年曾參與暴動的人,卻獲頒大紫荊勳章?!多麼的諷刺。
當時暴動的源頭,就在新蒲崗的工廠,今日路過看似平靜,半世紀之前的風風雨雨,早已隨著歲月無聲消逝;同區有間門面殘舊,主打六十年代風味的麵店,年前曾經入圍米芝蓮街頭小食,不過只維持了一年便除名,英記美點小食,三年前首嚐其撈麵,真的不得了。
以前常說部落客生活原是忙,飯局佔去生活的一大部份。雖然新蒲崗距離我家不遠,但沒空就是沒空,上次一別,要到日前才有機會再訪,沒有米芝蓮光環,風采不減,依然門庭若市,幾經辛苦才找到個位坐下。總覺得米芝蓮放諸這類街坊小店,簡直多撚餘。
照樣來一碟撈麵,沒錯,是將六十年代押上去的撈麵,只限淨食,不得加料,顯得其矜貴。
$29一碟,份量大約用上兩個麵餅,配料就只有韭黃,與及另上的清湯。
魔鬼在細節,精粹就是照亮了麵條的豬油,如假包換童叟無欺,下得很重手,好像不計成本似的。每一條散發出豬油香的彈牙麵條,卻成為了與上世紀六十年代連線的橋樑。
可能新一代未必會明白,豬油對老一輩,甚至是我輩,除了是昔日的味道之外,更裝載了某些回憶。也許是甜蜜,也許是艱苦,也許是幸福,不同人有不同感覺。
以前物質短缺,人窮才逼出民間智慧,豬肉剩下的肥膏,用來製成豬油,豬油渣,撈飯或撈麵,簡單而飽肚的一餐,今時今日慢慢成為懷舊美食。懂欣賞的,自然會知道豬油之美,凡是麵條碰上它,頓時點石成金;高呼吃得健康的人,視其為洪水猛獸,餐餐強逼自己吃得清淡,最終導致心理不平衡,相比之下,我們愛吃的亡命之徒,活得比這些人好。
很記得十多年前,石硤尾長發麵家個師傅對我說過:(撈麵唔落豬油,成何體統?)
吃不到太多,但可以整碟菜,畢竟身體需要一點葉綠素,韭菜花是最佳選擇,我忘了叫店員淋豬油,否則味道更佳,豬油就有如霓虹燈,把蔬菜也照亮的本事。
桌上的醃蘿蔔是亮點,現今有此味供應的麵店有如鳳毛麟角,我老實不客氣,吃完又吃。
藉著豬油撈麵,去幻想一下那些年的生活,憶苦思甜,可能是很艱苦但快樂,今時今日物質豐富,但活得很痛苦。
過多數十年,香港還會剩下甚麼?還可否來一碟豬油撈麵嗎?
英記美點小食:新蒲崗康強街32-34號康強洋樓10號地舖
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smashingpumpkins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