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世紀騙案:說好了的「知識型經濟」呢?

香港故事 於 06/09/2013 發表 收藏文章

一直以來,本港青少年的失業率都較整體失業率高,而早前有傳媒報道香港約有三萬八千位青年人失業,但市面上其實有近七萬個職位空缺。導致「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的原因,是這些空缺大多是低技術職位,而不少讀完大學或專上學院的年輕人,卻希望賣知識,而非賣勞力,才會形成這樣的落差。

看到這些報道,相信十居其九的人都會話:「現在滿街都是大學生,你認為自己的知識好值錢?憑什麼以為能賣得好價錢?況且騎牛搵馬,做人最緊要腳踏實地嘛……」先不說講這番話的人是否真的如此能屈能伸,但我奇怪的是,香港近十年八載不是常說社會進入「知識型經濟」嗎?為何今日就業市場上最多的卻是低技術職位空缺?為何擁有知識的人士,竟難以在這「知識型經濟體」中發揮所長,甚或找到一份與學歷相稱的工作?

別以為這是純粹的期望落差,這可能是本港近十年牽連最大的「騙案」!當初政府不斷大鑼大鼓說香港要進入知識型經濟,創造了大量學費高昂的副學士之餘,社會亦泛起一片持續進修、終身學習的「道德觀」——說是道德,皆因若你不進修,就會被老闆、社會視為不夠上進和庸懶之徒,會被詛咒:「因住被社會淘汰!」故此令進修讀書成為個人展現對社會和人生負責任的態度。然而當人人都信以為真,投資了大量成本無止境的進修,以滿足社會轉型對知識的需要,我們才逐漸發現香港經濟產生最多職位空缺的,竟然是飲食零售和保安等低技術行業!老實說,所謂「有工無人做」,這不純粹關乎年輕人肯捱不肯捱的問題,而是政府涉及長期「假大空」的惡果——九十年代末期眼見世界潮流重視知識產業發展,香港政府又吹擂配合接軌,但實際上她催逼市民付上進修責任之時,自己卻沒有大力開拓各類型產業,無法令已增值的人力發揮所長。十幾年前倚重金融地產旅遊業,今日依然如是,而且愈來愈偏重,可見社會從來沒有朝向知識型經濟發展,而是仍停留在「那裡有錢賺就湧向那裡」的短視。「知識無用」不是傷春悲秋,而是在這偽知識型社會中,無數人從自身經歷驗證的結果!

當然,賊船已上,我們亦只能自求多福,並祝願大家能學以致用。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