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記:狂舞理想──《鼓舞》

香港故事 於 28/09/2013 發表 收藏文章
(文:勇先 / 刊於9月20日文匯報)

近期一齣年輕人追逐跳舞夢想的港產片《狂舞派》,引起一陣熱潮,人人均被這股青春氣息感染。其實在集體回憶的深處,差不多三十年前,都曾有一齣充滿激情的舞蹈劇陪伴我們「電視撈飯」,它叫《鼓舞》。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一個熱愛狂舞的年代。那些年,大家摃著一台碩大的雙卡式錄音機、穿上貼身褲和襪套,肆無忌憚在街上跳著健康舞和Break dance,晚上落的士高跳舞……《鼓舞》所講的故事,正正是那個年代一班追逐跳舞夢想的青春少男少女。至於當年的無,亦不是今天那個吃著慣性收視老本、只敢製作公式俗套師奶劇的電視台,它也會拍攝一部以跳舞為主題的連續劇。配以後生三十年的劉德華和毛舜筠,令它成為八十年代一齣很重要的青春劇。

毋須懷疑《鼓舞》的舞蹈場面粗疏生硬,事實上養活了大量跳舞藝員和排舞師的無,要製作連場精彩舞蹈,根本毫無難度(當然你總不能以2013年的準則來審視1985年的劇作)。劇集提拔了王敏明(八十後的朋友可自行上網搜尋,或可記起此演員的容貌)等多名舞蹈藝員,所以無論群舞或獨舞,都跳得有板有眼,甚具水準。當然,故事不脫本地電視劇常見的「曲折」情節:主角是私生子、父母輩前半生的孽緣、好朋友反目、出賣、女角被強姦、壞人不得好死、有情人終成眷屬等,這一切都在《鼓舞》中可以看到。

當然,從幾十年來劇情套路變化不大的港產劇中,我們亦可以看到社會文化的不同。再以2013年的《狂舞派》和1985年的《鼓舞》比照,兩者都以天才舞蹈少女為起點,前者的阿花只需面對自我,問「為了跳舞,可以去到幾盡」;但後者的周晴在追逐理想的同時,需要照顧鄉下(其實是離島)零生產力的細佬妹和年邁的母親,是典型到不得了的「獅子山下精神」─就是需要先搞定自己和一家大細的生活所需才可以講理想。與今天崇尚的「要不惜一切追逐理想」不同,舊日子更重視「兼顧」二字,全力追逐理想不是不可以,但在成功(即搵到錢)前,不要忘記搵食,否則就是不務正業的蛀米大蟲了。

當然時代不同,哪種想法孰優孰劣?實在無從比較。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