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宮鬥劇,大概會有好些人立時忍不住嗤之以鼻,說:「咪一班女人鬥嚟鬥去,勾心鬥角,有咩好睇,膚淺。」
然而成長以後,我發現膚淺的從來都是人,而不是事物。
有些人總習慣貶低人和事籍此抬高自己(大概除此以外,他們沒辦法正確地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吧),有些人卻永遠能在微細中抽取值得學習的精華,所以網上才會有人在看AV時也能發現那些痴線的情節吧,比如留意到導演/編劇竟把中日貿易戰(https://bit.ly/3QcGIG6) 或是威士忌與Highball的討論(https://bit.ly/3NxHDPm) 悄悄寫進劇本中。
講起宮鬥劇,我會想起小學時看的《楊貴妃》,很多劇情都已經不太記得,唯獨記得楊玉環與梅妃一同受難時,她們互相扶持,成為知心好友,可是當二人復寵回到宮內,卻再次成為敵人。那時忽然明白,許多人都以為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但事實並非如此。對於心腸不壞的普通人來說,錦上添花要比雪中送炭難上許多,雪中送炭縱然未必能收到實際回報,可是善心早讓自己獲得滿足,但錦上添花卻要一個人胸襟夠廣闊,為自己的一切感恩知足而不嫉妒別人所得。 在我看來,能真心為別人過得好而同樂的人遠遠比在高處向你施以援手的人少得多。
而至今偶然我還會哼起的《無頭東宮》主題曲:「如眼睛可分對或錯 這麼一𣊬間 看清楚我麼……」則讓當年小小的我感受到「真愛」在容貌面前是何等脆弱。我很記得當年皇帝在知道真相後,雖然迎聚了醜樣的凌雲,卻要在黑暗中才能與她圓房。而心腸歹毒的楚楚卻因為美貌始終能留在皇帝身邊。在再次換面出現意外時,皇帝跑進去第一件事情只問「換面成功了嗎」,絲毫不關心凌雲有沒有受傷致使她心死。
當年「換面」這樣的橋段實在新鮮而妙想天開,有那麼一陣子年紀小小的我也害怕面會不會被人換掉,不過想來也沒有換的價值也就漸漸心心安,倒是讓我明白「樣唔重要,最緊要心地好」,可能只是哄小孩的說話。
之後再數有印象的宮鬥劇可能就是《延禧攻略》,我喜歡女主角的設定,不是善良人被欺負多了黑化(這個角色由佘詩曼擔任了),而是一開始就並不純真,為達目的不惜耍一點手段的機靈者。也不是邪惡,就只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人苦犯我,我必不放過。說實在,我覺得這樣的性格貼近現實更多,沒有多少人真的屬於白色,更多人不過在灰色的層次中遊走而已。當然我們不是在拍劇,不可能如女主角般彷佛未卜先知,總能把陷阱化險為夷,甚至反將對方一軍。
不少人都說《延禧攻略》好像打機,女主角像得到了攻略般快速打怪升LV,感覺不到人物的立體,但我卻很喜歡那種爽快的節奏,還記得當年雖然有在返Office,卻照樣追劇到三更半夜,太想知道翻過下一集以後,到底女主角有何妙計反敗為勝。如果現實中也這樣就好了,善良的人同時兼具智慧,不為人所害,亦不縱容壞人。
不過要是你上網search宮鬥劇,《後宮甄嬛傳》總排在第一位。這套劇被封為神劇,早於幾年前我曾想挑戰,但那畫質,那些人的扮相……我最終還是放棄。最近比較空閒,於是我想不如再挑戰一次,終於在一段時間後看完了。老實說,在我心目中還是喜歡《延禧攻略》更多,但倒也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後宮甄嬛傳》。
《後宮甄嬛傳》把人物的成長刻畫得很好,比如甄嬛曾兩次對皇帝死心,而這兩次竟也能造出層次之分,第一次是從以為皇帝對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愛中夢醒,第二次明瞭皇帝的愛不單建基於自己與純元皇后相似,更是知道即使皇帝對自己有愛,終究是能為了其他人與事隨時放下,至此全然心死。
其後甄嬛與十七皇爺的相戀讓人切實感受到命運的無奈。小時候我總認為人的無奈之處很多時都是自己一手造成,要是能再堅持一點,要是能再強勢多點,必定能走向另一種結局。 現在卻能漸漸體會緣份的微妙。
在劇中,只要溫太醫遲一點告訴甄嬛十七皇爺的死訊,又或是十七皇爺早點回來,不然就是甄嬛蠢鈍點不要機關算盡,往後的發展便會大不相同。
可是命運可能早就寫好,太多的巧合碰撞便成了一種必然。
所謂緣份,就是讓人用來解釋望透種種必然後並接受結果的說法。
甄嬛自然深愛十七皇爺,可是無論重回幾多次,甄嬛都會做出同一選擇:透過復寵,保住自己與家人,替所愛之人復仇。她不是能放下一切靜心修佛度過餘生的人,也不是能忘掉前塵往事只願將來美好的女子,她的結局早就寫好了。
宮鬥劇另一名作是《金枝欲孽》,聽說很精彩,有人認為與《後宮甄嬛》〉不分軒輊,等以後我有空看完再和大家分享。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