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背後藏著的會否是一種扭曲?

Charis Hung-Life 於 08/06/2023 發表 收藏文章

相信大家對於「孔融讓梨」的故事都非常熟悉。
//東漢末孔融與哥哥們吃梨,自挑小梨,把大梨讓給哥哥,傳為美談。見宋.徐子光《蒙求集註.卷下.孔融讓果》。//

話說四歲的孔融,在和哥哥吃梨時,已經懂得自行挑選較小的梨,把大的留給哥哥,這種謙讓還成為了一宗美談,流傳後世至今(雖然也有人懷疑此事的真偽)。現在重看,我會笑說孔融求生欲真高,然後思考到底是甚麼令一個四歲小孩那麼早便學懂要犧牲自己的喜好,成全他人?但小學時期的我可不會這樣逆向思考,我只是照單傳收,牢牢記在心內,默默學習做一個謙讓的人,以為這是個極好的品德。等我發現有問題時,這樣的思維與行為模式早就成為了我的一部份,與我共生。
我從小就不太與人爭執(但要討論是非黑白時則另計),我曾認為放下自己是樣好行為,和孔融讓梨一樣是值得被歌頌的,應得到大人讚賞的。我寧願割愛也希望換來別人的笑容。我覺得這是件幸福的事,人人也變得開心有甚麼不好?但最後,我只是發現自己漸漸成了濫好人,卻沒有因此讓誰學懂珍惜我的讓步。別人不是理所當然地接受(有時甚至變本加厲地只要你一次不讓步便往你身上貼上壞標籤),便是真以為我天性豁達,不計較,對於我的付出從不覺得有重量。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一直是靠著切割自己的慾望來成就他人。

譬如我也想成為被呵護的那個人而不是永遠負責氹人笑的角色;譬如我很想去吃燒肉而不用顧忌誰因為怕衣服沾上氣味而改為清淡的粉麵……雖然都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並沒有到達難以忍受的地步。但偶爾我會忍不住想,為什麼你不能為了和我去吃燒肉而穿一件不太吸味的衣服?我又會想大家都是朋友,為什麼不能平等相處而要我永遠處於下靶位?

小事一件件累積起來,終究會成為大事。

那些微小的自我以及別人不知不覺的貶低與忽視,養大了在我裡頭憤怒的獸,等牠成長到某個階段,能衝破囚牢之時,牠便會狠狠咬碎撕裂那一段段曾是最親密我最愛護的關係,而我在一旁只能無能為力。

因此我現在正在練習做個「有所謂」的人,不要再講那麼多「冇所謂」,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與習性,我們不該欺騙自己,說自己是個樂於永遠以他者為先的人。我們可以妥協,可以遷就,但不能不尊重自己。生而為人,我們就是有自己的獨特性,而我們更該相信,真正愛你的人,不會因為你表達自己和你的不同便離你而去。

某君曾言:
「嗱,其實我覺得孔融係好攻於心計㗎!」

「?!」

「佢一定係畀啲阿哥/父母恰得勁,成日情緒勒索佢要做個乖細路,於是佢就以退為進,成為一個超乎常人嘅好細路,被社會稱頌,反勒索返佢阿哥/父母,等佢哋為佢嘅讓步而蒙羞。」

「?????!!!!!」

如果四歲的孔融能如此腹黑倒也不錯,至少這樣的他不會活在悲慘被剝削的世界。但觀乎史料,他曾寫下〈父母於子女無恩論〉:「父子無親,情欲發耳,子母無情,物出瓶離。」(譯成白話文:「父親對子女沒有情感,只是把孩子視為滿足虛榮心的欲望而已;母親對孩子沒有愛,只像是把瓶子裡的水到出來一樣不痛不癢。」(出處:https://bit.ly/42dZHWq))我覺得在百行以孝為先的古代,孔融對於親情能有如此深刻又異於常人的領悟,想必是他生命中曾經歷不容易的事。

逝者已矣,我就不再為孔融感嘆了。只願各位不要成為孔融,偶爾也做做被讓的哥哥角色。如果你為人父母,不要教導你的小朋友仿效孔融,也不要美化孔融,就讓小孩子好好說出自己的所需,再與他一同尋求彼此都覺得幸福舒適的相處之道吧。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