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執拾時看到了小學時的日記,發覺從前自己是個很愛湊熱鬧的人,常常和朋友往外走,哪裡有甚麼活動或表演都會看見我的身影,和現在的自己可說是天淵之別。要不是自己寫下,而是別個轉述,我可能會懷疑他「老作」也說不定。
記憶之中,我還以為自己一直是個打從心底沉鬱和內向的人,沒想到我也有過那些沒心沒肺、天真的日子,變得心事重重是在中一下學期之後,看來姐姐發病對我來說實在影響很大。
文字比記憶可靠,科學證據又比情感印證來得更接近真相。
而事實亦再一次證明,雖然三歲定八十,但後天影響卻在一定程度能扭轉一個人。所以在這裡不厭其煩地再說,拜託為人父母的你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子女啊。
現在回看的話,我會覺得自己是漸漸縮進殻子裡的。
一開始可能是出於一種attention seeking,外向的我突然變成內向,大家應該察覺到有問題吧?(嗯,結果當時真的沒有人有空理會我;又或者根本沒有人注意到。)
最近和Y小姐對話:
「佢話我做人同講嘢包得太多,人哋未必get到我嘅情緒,甚至其實完全唔知我唔開心,到自己頂唔順爆,人哋可能仲覺得莫名奇妙。」
「你係呀,我一路都話你表達得好mild。」
是的,Y小姐一直這樣說,但我以為那是種稱讚,稱讚我在表達自己不滿的時候還有餘裕顧及對方心情。我沒想過原來這是件不好的事。
「我以為大家都係大人,有啲嘢唔使講得咁明。」
對,我也這樣以為,所以我以為我已經表達了,不用講那麼直白吧。
事實是我們做人還是直接一點好,免生誤會與委屈。
那些年因為覺得受傷,於是又再藏起自己一點,散發出一種非誠勿擾甚至生人勿近的感覺。要進來的話,必須通過重重關卡。可是別人都還未認識你,誰要一來便交心?大家都是慢慢交往感情才變得深厚的。我與別人之間於是總隔著一道無形的屏障,再親密都有種距離,無法深入進內。現在想來,其實那是種膽怯。不交出最內在的部份,你便不知道我的脆弱,也就無法真正傷到我。
再之後因為已經習慣了孤獨,竟慢慢開始嘗到當中的甜,自得其樂起來,終於變成了現在的自己。
現在一星期最好我只需要外出一至兩次,超出這樣的額度便覺得疲累,而且心情會異常煩躁。我還很不喜歡即興的活動,不要說即日約我出街,你如果今天才約我明天出去,我也九成九會拒絕。我好像需要很多時間整理內心,預備好心情才能赴約。
Roommate說:「因為你而家太少出街喇,所以先噉。」
我卻覺得自己好像一向也如此,和工作模式改變了沒太大關係。
Social或Gathering就是一項需要耗費心力的事,但我不是說不享受啊,我只是不可以太多而已。
像我就很期待Roommate為我plan的生日之旅,她總在陰陰嘴笑,害我非常好奇。
疫情剛開始時大家都禁足在家,那時其實我有種異樣感受,撇除疾病,那時我是覺得大家終於和我一樣,大部分時間都留在家了,我終於不奇怪,也不是異類。我再次感受到,成為大眾這回事,原來如此有安全感,如此美妙。
雖然是這樣,我還是覺得成為自己才更為舒適喇。我已經長成了一個內向的人,不打算改變。有些朋友約我要約到一個月之後,他們可能會誤會我很忙,但其實只是我想外出的日子太少了而已,笑。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