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麼是文學小說,什麼是通俗小說哩?
這個話題延續了幾世紀,也找不到一個確切的答案。
高行健的小說理論冗長、文以載道、斟文酌字、內容隱晦。而村上春樹的小說卻顯淺易明、題材大眾化。他們均獲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究竟什麼原因呢?
通俗小說不就是如村上春樹的《1Q84》一樣,有點推理性、科幻性、刺激、離奇、易讀的情節內容,且帶點消閒娛樂性質的嗎?究竟科幻小說有沒有文學性呢?難道推理小說就沒有思考性及深度的內容嗎?
今次,小編要談談一位香港作家陳浩基。
要說他是香港近代最出色的作家,相信也不為過。只要你曾經拜讀過他的作品,就會被他的文筆攝住,然後不能自拔地讀完一篇又一篇的段落及故事。
2011年,他以<遺忘‧刑警>獲得由台灣皇冠出版社舉辦的島田莊司推理小說首獎,開始在台灣漸露鋒頭。2015年,他以《13‧67》這本推理小說打敗眾多出色的小說家,勇奪台灣國際書展小說獎。更因為這本小說,他的作品及名字衝出台灣,售出美、美、法、加、義、韓得多國的版權。
每年,世界各地都有超過百個不同類型的文學獎。作家得到了文學獎,並不代表小說就能暢銷。名氣可能賺了,卻未必能獲利。雖然,他在出版界已獲如此成就,然而,最令人感到遺憾的,就是這位不折不扣的香港小說家,未能在香港出版界佔得一席位,甚至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當小編知道陳浩基這本《13‧67》小說出版時,就打算到書局購買。可惜……
這一刻,你會在想,香港人對於書藉的意義瞭解有多少哩?難道它只是一本工具書?
(請不要跟小編說雜誌也是書籍,拜託!)
一位在台灣發光發熱的香港人,竟然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卻有一大票的人知道高登網絡小說作家群的名字,並搶購他們的書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因為香港人太著重實現?因為香港人不看小說,不愛閱讀嗎?
近年香港出現了一股網絡小說的熱潮,令香港出版界趨之若鶩。出版社爭相在人氣討論區內尋找一些具有話題性的小說,讓一堆一堆網絡上的文字,成為一本一本的書籍。
為什麼網絡小說能夠迅速崛起,而一位優秀文學小說家卻席席無名呢?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香港的資訊發佈過度依賴幾間媒體公司。當主流媒體挑選了一些他們認為有價值及話題性的內容報導,香港人就很容易地接觸到。然而,只要媒體不願意報導的,香港人是難以搜尋的……又或者正確地說,是懶於搜尋吧。
臉書(Facebook)的出現,或多或少改變了這種閱讀資料的生態模式。然而,大部份人也不太瞭解臉書的遊戲規則,以至使用者因為自己的喜好取態,令一些資訊無法或甚少顯現在臉書的動態消息上
(臉書的運作模式異常複雜,詳情可能真的要用上一大篇文章才能解釋清楚)。所以,你得到的知識,其實只是縈繞在你身邊周圍的事物。若要蒐集更多的天下事,就要擠出多一點時間在線上線下瀏覽了。
《13‧67》是由六組短篇故事組成。每一個故事跟日本推理小說一樣,充滿懸疑、謎團及詭計。文字雖然綿密,卻沒有冗長的敘述。當你以為謎底解開之際,才發現是故事的開始。無論你的推理能力有多高,你就是無法猜出結局。人物的出現亦環環相扣。當你看完最後一頁,留意一下提及的公司及人物名稱,再重頭閱讀第一篇的故事,你就會不禁讚嘆他縝密的頭腦。
小編為什麼認為<13‧67>是具有文學性的推理小說呢?
雖然它是以本格推理形式編成每組故事,然而,綜觀整部小說的結構,它卻是屬於反映社會現狀,反映人性的社會推理小說。
<13,67>是一個年份的數字。整本小說的故事圍繞著1967年英國殖民政府與左派份子發生衝突的動盪時代至2013年香港回歸中國15年後變得扭曲畸形的荒誕時代。這既是一本講述主角關振鐸由一位由籍籍無名的警員成為傳奇人物的故事,且是一本描繪香港變遷的歷史小說。
六組短篇故事,時空交錯,藉著關振鐸偵查辦案的經過,訴說著警察局內部種種的黑暗史和光輝記錄。陳浩基做了大量的資料蒐集,令<13,67>就像一部有關警界的歷史書:警員貪污猖狂的年代、警察與廉政公署之間的惡鬥、警員與悍匪在街頭槍戰的英雄形象……經歷時間的磨薄,警隊的形象變得負面,警察與市民的衝突亦日漸升溫。這就像回到了原點。正如古代三聖哲之一亞里士多德所言,一切一切也會在腐敗與革命之間不斷循環。所有的事物,亦無法逃得過時間流逝及物理定律的規範而改變。歷史重複的上演,人類不停地犯錯。
《13‧67》不單單是一本通俗小說,它絕對是一本文學小說。
這是一本讓你重新認識香港小說的文學作品,重新認識真正的小說家。亦因為這一部小說,我們可以告知香港及其他國家的人──
香港的文學沒有出現斷層,因為我們有陳浩基。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