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林之戀電影筆記

成長中難以忘懷的際遇。


【電影】
這是一部有關人生旅途的電影,描述上世紀50年代,一位愛爾蘭女孩,透過姊姊安排移民紐約布魯克林區。來自故鄉的神父幫她找工作,和善的房東太太提供她住所,際遇引領她遇見愛情,越洋傳來故鄉的噩耗,女孩在流轉歲月裡成長,體會人生的聚散離合。預告片》

'Brooklyn'改編自愛爾蘭作家Colm Tóibín的同名小說,由Saoirse Ronan領銜主演,電影情節雋永,畫面柔和,與其說是愛情故事,它更想告訴我們,成長中難以忘懷的際遇,而且,無論我們走到哪裡,故鄉永遠在心中有著最重要的位置。

Gabrielle Aplin的歌曲'Home'是本片主題曲,雖然是流行音樂,但是編曲的伴奏相當淡,特別容易聽清Aplin的歌聲,以及她想傳達的情感──家鄉在一個人的心中是什麼樣的感覺,與電影故事相襯,節錄頗有詩意的副歌歌詞供讀者們欣賞。欣賞歌曲》

'Cause they say home is where your heart is set in stone.
Is where you go when you're alone.
Is where you go to rest your bones.
It's not just where you lay your head.
It's not just where you make your bed.
As long as we're together, does it matter where we go?


【雨木隨筆】
'Brooklyn'一度讓我以為是愛情電影,未料這塊蛋糕的層次精緻,慢慢品嚐,發現它不只如此,才發現它別有風味。知悉這個故事的讀者們,也許有感?我一開始的描述刻意淡化了故事裡的愛情,因為我發現愛情在這裡只是一件美麗的小洋裝,但真正有魅力的是穿洋裝的人,她是誰?我會說…就是她打動我。


貴人


紐約的布魯克林區,有許多來自歐洲的移民,女主角就是其中一個。移民者的人生,人生經歷過移民,一定會遇到很多人,豐富成長歲月。年輕的女主角特別幸運,替她著想的姊姊和母親,照顧她克服暈船的女士,幫助她與新環境接軌的同鄉神父、房東太太,陪伴她體驗新生活的東尼,也讓她遇見了愛情,命運稍稍乖舛,她重返故鄉,遇見仰慕她並且尊重她的吉姆。女主角遇到都是好人,甚至,勢利眼的凱莉女士,我也覺得她是女主角生命中的貴人。


女主角在他鄉與東尼私訂終身,因為故鄉傳來噩耗,使她必須重返愛爾蘭。她沒有想到自己以前不感興趣的故鄉男孩,會出現一個叫作吉姆法洛的,紳士、真誠、鍾情於她,而且媽媽對人家也有好感。女主角的徬徨,像是為心中的秘密加了一道鎖,卻是以前打工的店舖老闆娘凱莉女士知道了,找女主角說了一番,又威又脅又苛薄的一番談話,也因為這番帶有攻擊性的談話,消除了女主角內心的徬徨,布魯克林的東尼,才是女主角真正想要的歸屬。


這一段戲,凱莉女士似乎是某種「反派人物」,有意思的是,反派人物就不能是生命中的貴人嗎?一連串的遇到好人,女主角在流轉歲月裡得到幫助,然而,也因此感到徬徨,倒不是愛情二選一的徬徨,有時候,持續遇到好人固然有幸,但也會讓我們把日子過得僥倖。頭上長角的惡人是危機也是轉機,冥冥的安排,惡人,也可以是貴人,全憑我們怎麼看待,怎麼逢凶化吉。像女主角一樣,只要情感是真實的,我們終究可以在波折之中,漸漸得到安全感。


此外,雖然電影沒有演,但是我相信女主角留給吉姆的那封信,私心的說,電影應該要演出來才好,那一定是字字真摯動人的一封信。


《山河故人》


這不是在說'Brooklyn'嗎?怎麼講到賈樟柯的電影去了。'Brooklyn'帶給我的感觸,我必須引用《山河故人》裡的一段話:「每個人只會陪你走一段。」那部片用了兩個世代的時間來描述這則人生心得,雖然'Brooklyn'的故事時間跨度較短,但是從愛爾蘭移民至布魯克林,空間足夠異曲同工。時間與空間彼此存在微妙的取代關係,一趟70年的生命之旅和一段7年的精華歲月,有時候我們在裡面發現相似的東西,好比說,每個人只會陪你走一段。


'Brooklyn'的女主角遇到許多人,工作、生活、感情得到貴人的幫助與陪伴,但是,她成為記帳士的心願,故鄉與新生活之間的抉擇,以及情歸何處,她的那些剎那,也是我們會有的剎那,都是生命中獨立面對的路口,沒有人能夠陪我們走到盡頭。當女主角已經經歷許多事情,在船上遇見一位素昧平生的青澀女孩,不敢說是看見當年的自己,但那一份熟悉的徬徨,使她願意多提點兩句,至少告訴人家怎樣才不會暈船也好。如果老外也講究緣分,所謂十年修得同船渡在這裡或許也用得上,我就想像女主角的內心,既然你我同船,我願意讓你多一份安全感,但是出了海關,還是得靠你自己。每個人只會陪我們走一段,我們珍惜並且有所覺悟,當我們有緣陪伴他人的時候,也知道該怎麼做的。





這一段來自本片的感觸比較抽象,也比較深層,但它不是什麼全新獨道的見解,事實上,許多人都曾描述過它,讀者們一定相當熟悉。


故鄉是故鄉,家是家,故鄉透過地圖索驥,家從心感受。何處有在乎的人,建立起所謂的生活,與其說落地生根,不如說落地生情,環境、生活,內心為某個人留的位子,總會交替更迭,一旦生了情,長出在乎,願意與否都想要抓緊的牽掛,無論在何處,何處就是家。


家的感覺在這裡是不是太抽象了?它也有具體而且柔美的版本,Gabrielle Aplin的歌曲'Home',願你我心中長存家的感覺。


原文發表於【雨木觀後感】,歡迎。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