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羅馬電影筆記


一樁命案撕毀街頭、政界和教廷檯面下的約定,血色將至…

【電影】

這是一部帶有政治色彩的犯罪驚悚電影,描述羅馬郊區的土地活化潛在龐大利益,為了落實開發案:建設全新賭城,刀口舔血的幫派分子,西裝筆挺的國會議員,還有神的僕人,所有的關係人遊走法律與江湖規矩,形成利益生態鏈,未料一樁命案撕毀街頭、政界和教廷檯面下的約定。

'Suburra'由義大利電影公司01 Distribution製作,在2015年義大利電影市場獲得亮眼的票房成績,是一部緊湊的、有江湖味的政治驚悚片。同時引起美國發行商注意,將電影故事改編為電視劇版本,2017年在Netflix數位串流平台推出。

【雨木隨筆】

Suburra
古羅馬時代,Suburra曾是著名的紅燈區,而且高層人士經常在此密談,聲色交歡,利益交換。以這個區域名作為這部電影的片名,等於是一種暗示──盤根錯節的利害關係。

大象放進冰箱
盤根錯節的利害關係聽起來很複雜,電影描述將特定區域開發為賭城,活化那塊土地,雨木聯想到一則笑話,如何把長頸鹿放進冰箱?只要打開冰箱,把長頸鹿放進去,然後關上冰箱門。那麼,又如何把大象放進冰箱?我們先打開冰箱,把長頸鹿拿出來,再放進大象,然後關上冰箱門就完成了。它是一則笑話,但是換一個角度,它也有另一種啟發。

土地開發、整理客廳,或是把這個抽屜和那個抽屜的東西對調,無論事情大小,事情總是單純的,和大象放進冰箱一樣單純,但是為什麼我們覺得事情複雜?因為凡事超過一個人以上,事情便不再單純,牽涉越多人,也就越複雜。土地開發聽起來是一件龐大的案子,一個人無法完成,它需要一群人才可以完成,就如'Suburra'的故事,國會裡推動法案,街頭上負責執行,每一個人做好他們該做的,事情不就完成了?偏偏我們所在的世界,大家最不能、也最不願意的就是「做好該做的」,什麼叫作該做的?張三覺得他不該做這個,李四也覺得他不該做這個,張三覺得李四應該做那個,李四又覺得張三才應該做那個,轉了一大圈還是停在原地,換句話說,要讓一群人齊心協力往同一個目標前進,必須找出每個人心中想的,而不是嘴上說的,有人說那會是某種共同的信念凝聚一群人,也有人說那是共同的利益。

做好那些該做的
'Suburra'的土地開發案牽涉幫派份子、國會議員、神的僕人,那麼一大群人,信念是建設羅馬市,利益自然不在話下,畢竟沒有一方是善男信女做慈善,湯煮好了大家都會分到一杯羹。有了信念也好利益也好,大家做好自己該做的,情況看起來就是如此。說來說去有回到大家做好自己該做的,這就是上一段提到的核心問題──每個人最不能、也最不願意的就是做好該做的。

片中幫派份子寄望開發案可以翻轉自己顛沛流離、刀口舔血的生活,很多故事裡常看見的幹一票遠走高飛;國會議員如果順利推動法案、落實開發建設,名利雙收光彩的延續政治生命;神的僕人也就是教廷人士,他們想要高枕無憂,找聽話的去做事,不聽話也沒關係,廢掉再立,始終是權力遊戲的幕後高層。

這些是每一方自認為該做的,當然也有他們認為不該做的,幫派份子遇到勢力衝突,連命都快沒了要怎麼幹一票遠走高飛,生死關頭再怎麼樣也不該丟了小命;國會議員不想弄髒自己的西裝,打打殺殺的東西怎麼會是自己該做的,於是又回到最高層的教廷人士,樞機主教的華麗袍子,不可能出現在議會,也不可能出現在街頭,那些不聽話事情辦不好的通通換掉。

牽涉許多人的事情,總有人會被犧牲,而且殊不知自己會被犧牲。我們也可以在出色的韓國電影'江南1970'看見相同的情節,甚至在我們真實的社會裡看見。不管喜歡與否,一直都在發生。


原文發表於[雨木觀後感],歡迎。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