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十年:這是一部香港人的電影。

Nikkixlife 於 31/01/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十二月上映的《十年》播放的院線少得可憐,每次網上預早購票都只剩下少量門票,拖拖拉拉到今天才踏入戲院觀賞這部屬於香港人的電影,不過我覺得「遲到總好過缺席」,總算圓了心願。《十年》為五部短片的合集,由五位新晉導演帶領劇組想像十年後的香港會變成怎樣,並把它拍成影片在大銀幕上呈現。坦白說以前不愛理解政治,有點政治冷感,但近年看到香港的社會運動,認為我也是香港人,應該要去關心、了解我們的社會,加上現在的資訊發達,雖說不上是有很深入的了解,但慢慢留意香港社會運動的報導和評論。

看畢這部電影後,心情是絕望、沈重和唏噓,令人不禁想到底我們還有什麼希望?還有什麼我們可以去改變的?其中我對《方言》、《自焚者》《本地蛋》較有深刻的印象,想聊聊這三個故事的一些看法。

。《方言》
十年後的香港實行普通話的普及化,教育制度轉成全普外,就連的士司機也要通過普通話水平測試,才可到商業區「接客」,故事描述著的士司機每天遇著的不同乘客,有喜劇得來又帶點諷刺。你不說普通話嗎?那你連工作也沒了,十年後的香港也許連說廣東話也是犯法。除了工作,影響的還有更多。有一幕是主角的兒子在聊大衛貝克漢,但主角(即的士司機)卻一直想不去到底這是誰(正解:原來是我們熟悉的碧咸),還有兒子放學想到同學家玩而向他撒嬌(因為兒子跟同學一起,所以撒嬌用的是普通話)令主角一臉迷惑,質疑面前這個小孩是誰。「內地化」不但涉及政治,更深深地入侵到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令我們對熟悉的香港愈來愈陌生。
。《自焚者》
這可謂最震撼的一個故事,講述青年為爭取「港獨」絕食身亡,觸發一位支持者在英國領事館前自焚的事件。在導演想像下,2014年的雨傘運動發生6年後再一次觸發大型的抗爭運動,
場景跟雨傘運動無異,一幕幕的催淚彈煙霧、抗爭學生不支倒地、甚至被防暴警察打到頭破血流,在沒有出路下,抗爭者走向死亡,以求喚醒人們的注意。
故事透過訪問形式讓不同界別人士發表意見分析現在的香港社運。有句對白很深刻:「中國同香港既關係就好似強姦咁,咁點解香港不躺下來慢慢享受呢?」這句話不禁讓人反思如果我們讓步,將來的香港會變成怎樣?片中訪問的人士的言論非常直白,有關中共控制香港,故事的每句對白挑戰著言論自由的禁忌,自焚者的身份最後揭終,催人淚下。《自焚者》的心寒令香港人感受到那份無力感。故事將會是一個香港預言嗎?最後自焚者燒剩下的雨傘之隱喻是否代表著我們雨傘運動的努力也被抹殺了呢?

當你在想我們做的事有沒有用時,記住對白的一句:
「不理事情行不行,而是看事情對不對。」
故事分線在說警方調查自焚者時,上門禁錮五金店店主,就算五金店店主亳不知情,但就算沒有拘捕理由,警方總可以找些「藉口」把人拘捕,在現實中跟李波事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本地蛋》
雜貨店店主的兒子成為「少年軍」的一分子,通告上的一句「孩子有權被徵召參與任何活動而毋須通知家長」令人感到無奈。繼而一群少年軍衝入各商店搜尋違規字句,一群少年軍受長官命令對著舖頭掉雞蛋,看著下一代被「洗腦」,「本地」的事物逐漸消失,到底我們又可以做些什麼?
這故事提醒我們不要把不對的事情合理化,不感對不合理的事情習以為常,不要人云亦云,應動動腦子思考。小孩那句:「連《叮噹》都禁,傻的嗎?」告訴我們現在處處的忍讓、沈默,只會讓中共繼續侵食,最後會落得連看《叮噹》都不能看的收場。

劇中提起對白「動動腦子思考」時,不禁讓我聯想起警方的紀律和道德的矛盾。到底上班時時,警察們會100%服從上司命令還是會自行批斷上司的命令是否合理,再作出行動?這點實在有待商榷。

有份參與拍攝的導演、演員將來會「被失蹤」嗎?已被起底了嗎?我不知道。但他們冒著險,用生命去拍攝這部充滿思考性的電影,值得我們的支持。五個香港不想見到的故事,一個不想見到的將來,所付出力量和努力到底是為時已晚還是為時未晚?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 史杜 於 01/02/2016 評論 NO. 1

    第一個故事一樣深刻,因為我相信現實都發生緊,只不過未出刀槍而已。

  • Aznable Char 於 02/02/2016 評論 NO. 2

    民主自由平等博愛,對於香港人,甚或是中國人,都太高層次,地球的二等公民,只需努力掙錢就夠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