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金錢說話

(起初構想標題是「我們用金錢說話」,
但想多一層,
似乎只說「我」如何用金錢說話會比較好。)

金錢,總是伴隨著市井、世俗的感覺。
第一個的聯想,金錢就是銅板、鈔票。
但身為都市人一種不可免除的惡,
我們無法在森林、溪澗直接取用我們需用的,
我們只能用金錢,
去換取我們生活需用的,
同時都換取了很多超越我們生存需用的東西。

於是,我想,當我給予金錢給別人時,
我究竟只是給予她生活,
或是給予更多的東西?

想每天早餐,
只是一餐約三十多元的食物。
於我來說,是一個set的港式早餐,
是一段輕閒的時間,是一個習慣,
要填滿自己的肚子,給予一點能量給自己生活。
這是最常出現的體驗,
我用三十多元,換到一段這樣的時間,
跟從我的習慣,維持日常的需要。

但是,
我不得不承認,金錢交易的後面,
我不熟悉接受我金錢的對方。
說到金錢交易,
一般而言,一定有售賣者和消費者,
只是這個界線,
在每日的日常當中糢糊得很。

糢糊的意思,不是他們不存在。
當我付出銅板時,我肯定售賣者和消費者都存在。
但糢糊到,我沒有感覺,我是付出金錢給售賣者。
我只是,付出金錢給茶餐廳,
在我享受一段早餐時光後,
付出我點餐時承諾的離場費。

再要說清楚糢糊的意思,
糢糊的是,售賣者和消費者的形象和界線。
當我進入一間茶餐廳,
即使我有多熟悉裏頭的侍應,
或她們有多熟悉我,
我點餐時、離場結帳時,
我都沒有感覺,我正在向她們付出。
我只是付錢給茶餐廳,
一個沒有人形象的地方和空間而已。

我和侍應抽空聊天,大家彼此的互動,
跟我付出的三十多塊,絲毫連不上關係。
至少,我感覺我們的聊天,
不會是那三十多塊裏頭的交易內容。

於是,我更要問,
究竟我付出了的三十多塊,
給予茶餐廳能夠生存,
還有什麼意義?

我能想出的答案,似乎是選擇。
這三十多元,
說明了這間茶餐廳是當刻最好的選擇,
比其他餐廳更值得我的付出。

我不付錢給這間茶餐廳的話,
若果我堅持一定要吃個早餐,
我必須選擇另一間餐廳。
於是,我付出這三十多元,
除了是離場費外,同時都是進場費。

但抱歉,我思考這三十多元的進場費,
會放在哪裏進場,什麼時候享用,
我思考的,似乎都是我要的體驗,
我的那一頓早餐。

銅板中容不下別人,
連上面的英女皇,或是紫荊花,
都似乎沒有存在過。
留下銅板只是一種選擇,
我離開沒人的地方,
進到另一個我以為對我更好的地方而已。

銅板在說話,或是,我用金錢說話?

#Stepasidehk
===== ===== ===== =====
FB: @stepasidehk
IG: stepasidehk
Medium: https://medium.com/@stepasidehk
Fanpiece: 不連貫,Step aside (品味生活)
===== ===== ===== =====
Photo Credit:
https://unsplash.com/photos/WtllOYrN70E/
標籤: Stepasidehk  信仰  思緒  筆記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