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知一去不返,這個道理﹕物華街臨時小販市場

港識多史 於 19/12/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終於知一去不返,這個道理。我說的不是男男女女的感情,而是陪伴不少官塘街坊長大的物華街臨時小販市場。

不臨時的臨時市場

2007年開始的官塘重建計劃,令裕民坊至月華街中間所有舊有建築消失,暫時仍然是地盤一片。整個清拆區域內,鐵皮屋大概算是最有官塘特色的一環。對各個八、九十後而言,鐵皮屋沒有什麼吸引力;但幾乎每年總要去一次——買校服。

那麼鐵皮屋究竟是怎樣來的﹖鏡頭轉到1978年。當年市建局因應官塘裕民坊一帶的小販難以管理,也滋生了衛生同交通阻塞的問題。所以便打算把約145檔小販遷到物華街的舊籃球場,作12個月的臨時市場。不料,市場一臨時便臨時了30多年。

簡陋的環境,濃厚的人情味

鐵皮屋內盡是街坊商鋪,集中販賣日用品及衣物,款式基本實用且價廉。入內走廊短窄而滿盡曲折,就像往赤柱的行車路,兩車若反向相接,必要減速緩行,容不下半個身位的誤差。若從十字路口那方入口進去,光猛的街景與陰翳的鐵皮屋形成強列對比,再往裡面一點走,空間稍喘,有一個像是小中庭的位置,微弱的陽光從頂部鐵皮的隙縫中窺視屋內環境,然後在凹凸不平的泥石地著陸。

抬頭一看,常見一位身穿白色背心的中年大叔手拿軟尺,熟練地打量著少年的肩寬及身長。他口中念念幾個數字,然後記下少年的學校名字,便完成整個過程。接下收據,付了錢,數天後便可以拿到全新的校服。初踏中學校門的學生,都曾經期待著穿上新校服的一刻,能夠脫離夏季穿短褲的形象,是小學生與中學生最大的分水嶺。因此大多學生都很期待第一套中學校服。說來巧合,大叔交付的衣服和他的氣質相當謀合,沉實中帶氣度,如果少年在初中時買上一套大叔製的校服,穿著得宜而少年發育正常,穿上三年絕對不成問題。舒適的剪裁,留有幾分時髦喇叭褲的尾巴,被動地掀起校服褲腳改窄的風潮。大叔的校服,是香港時裝設計的推手。

市場內也有數名露宿者,在小販收檔後便身兼保安及清潔,而小販內也打賞一下露宿者,成為互惠互利的共生關係。雖然市場內的環境設施十分簡陋,並沒有廁所、獨立水喉、垃圾房,甚至沒有上蓋。而附近龍蛇混雜,治安也不好,但無可否認小販市場卻體現出官塘的人情味。

「一去不返,這個道理」

由於官塘重建計劃,物華街臨時小販市場大部分的小販在2014年的農曆新年被收回,市建局也做不到當初「無縫交接」的承諾。不久,部分攤檔在同仁街的小販市集重新營業。

可是同仁街的小販市場不但在設計上不通風也沒有冷氣,而且也遠離舊街坊,人流稀少。不少小販生意大跌八、九成。
這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圖:Wallace @ 港識多士

—————————

要聽更多香港故事,請按下一個like,我們講多史,讓香港識多史。

Follow Us: https://www.facebook.com/wetoasthk/

loading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