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識‧黎Ocean Park】海洋公園最初的設計狂想曲
上回提及到海洋公園前身的巴黎農場在1972年的落幕,海洋公園工程在馬會的推動下正式開始,但其實海洋公園最初的設計與現在的海洋公園簡直是差天拱地。而且海洋公園興建的路程也是「關關難過,但關關不說」,現在便讓我們經歷一次海洋公園的狂想曲。
第一次有人提出在香港興建水族館是在1950年代,有一班海洋生物發燒友向政府提出。雖然政府沒有正面回應他們的訴求,但引起了旅遊業協會的注意。最終,政府在1971年批出黃竹坑一塊地(即現時海洋公園山下的土地)宣布由馬會籌備,建造一個小型海洋水族館。一來讓市民有多個休閒玩樂的地方,二來也是希望馬會以營運海洋公園把賭業所賺的回饋給香港市民。
(海洋公園平面設計圖 圖片來源﹕PRO)
而馬會也沒有「渣流灘」,從夏威夷海洋生物樂園重金禮聘了專家Dr. Kenneth Norris設計水族館。而Dr. Norris則更「大諗頭」,提出在水族館與主題樂園二合為一,分為內外園區。(即是類似迪迪尼與迪欣湖)
內園區有三大遊樂水族設施,第一個是「海豚劇場」(Porpoise theatre):從檔案館的意想圖看到,「海豚劇場」是類似現在的海洋劇場,可以容納2000多名觀眾看海豚、海獅表演。唯一不同的是,「海豚劇場」有個馬戲團帳幕的圓頂。
(「海豚劇場」有點似馬戲團 圖片來源﹕PRO)
第二個叫個「珊瑚館」(reef tank),是一個與舊海洋館差不多的水族館,整個圓柱體水族缸有六米深,直徑有三十六米。在水族缸內養了不同種類的海洋生物,並分兩層,讓遊客從不同角度觀察海洋生物。
最後一個叫做「海盗灣」(privates cove),是一個人與海洋生物結合的大型表演。初初構想背景是荒島與海盗船,主角除了有扮演海盗的工作人員外,還有鯨魚、海豚等。 你以為海洋公園最初的狂想曲這樣便完了?「少年你太天真了。」
(「海盗灣」(privates cove )有故事背景的海洋生物表演,你又buy唔buy? 圖片來源﹕PRO)
內園區還有一種交通工具叫做「運河之旅」,遊客可以乘坐小船貫穿三大設施,從建築物的內部觀賞海洋生物。難道就是滑浪飛船與海洋館的結合? 而外園區則是有可野餐草地、餐廳、紀念品商店、水池、小型水族館及觀鳥園等。讓遊人在內園區出來後繼續郊遊。 但是這並不是海洋公園的最終定案。由於政府在後來批出南朗山高地(即是現在玩機動遊戲的地方)。
(呢個睇黎好好玩 圖片來源﹕PRO)
內外園區計劃,頓時便變成了上下園區。可是問題來了,海洋公園要用什麼交通工具連接兩個園區呢?初時馬會提出了架空纜車及單軌火車兩個方案。(當然現在就兩樣都有)但考慮到土地權及載客量問題從,馬會最終選擇了前者。
(上下園區假想圖﹕大公報1973-95-24)
不過海洋公園興建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先有主要建築材料水泥價格上漲,後來「海浪館」地盤更發生大火,需要重建。雖然海洋公園由構思、興建到開幕的過程一波三折,但這個在遠東最大的水族館最終都在1976年4日開幕了。
如果喜歡我們的故事,不如比個like我地?https://www.facebook.com/wetoasthk/
上回提及到海洋公園前身的巴黎農場在1972年的落幕,海洋公園工程在馬會的推動下正式開始,但其實海洋公園最初的設計與現在的海洋公園簡直是差天拱地。而且海洋公園興建的路程也是「關關難過,但關關不說」,現在便讓我們經歷一次海洋公園的狂想曲。
第一次有人提出在香港興建水族館是在1950年代,有一班海洋生物發燒友向政府提出。雖然政府沒有正面回應他們的訴求,但引起了旅遊業協會的注意。最終,政府在1971年批出黃竹坑一塊地(即現時海洋公園山下的土地)宣布由馬會籌備,建造一個小型海洋水族館。一來讓市民有多個休閒玩樂的地方,二來也是希望馬會以營運海洋公園把賭業所賺的回饋給香港市民。
(海洋公園平面設計圖 圖片來源﹕PRO)
而馬會也沒有「渣流灘」,從夏威夷海洋生物樂園重金禮聘了專家Dr. Kenneth Norris設計水族館。而Dr. Norris則更「大諗頭」,提出在水族館與主題樂園二合為一,分為內外園區。(即是類似迪迪尼與迪欣湖)
內園區有三大遊樂水族設施,第一個是「海豚劇場」(Porpoise theatre):從檔案館的意想圖看到,「海豚劇場」是類似現在的海洋劇場,可以容納2000多名觀眾看海豚、海獅表演。唯一不同的是,「海豚劇場」有個馬戲團帳幕的圓頂。
(「海豚劇場」有點似馬戲團 圖片來源﹕PRO)
第二個叫個「珊瑚館」(reef tank),是一個與舊海洋館差不多的水族館,整個圓柱體水族缸有六米深,直徑有三十六米。在水族缸內養了不同種類的海洋生物,並分兩層,讓遊客從不同角度觀察海洋生物。
最後一個叫做「海盗灣」(privates cove),是一個人與海洋生物結合的大型表演。初初構想背景是荒島與海盗船,主角除了有扮演海盗的工作人員外,還有鯨魚、海豚等。 你以為海洋公園最初的狂想曲這樣便完了?「少年你太天真了。」
(「海盗灣」(privates cove )有故事背景的海洋生物表演,你又buy唔buy? 圖片來源﹕PRO)
內園區還有一種交通工具叫做「運河之旅」,遊客可以乘坐小船貫穿三大設施,從建築物的內部觀賞海洋生物。難道就是滑浪飛船與海洋館的結合? 而外園區則是有可野餐草地、餐廳、紀念品商店、水池、小型水族館及觀鳥園等。讓遊人在內園區出來後繼續郊遊。 但是這並不是海洋公園的最終定案。由於政府在後來批出南朗山高地(即是現在玩機動遊戲的地方)。
(呢個睇黎好好玩 圖片來源﹕PRO)
內外園區計劃,頓時便變成了上下園區。可是問題來了,海洋公園要用什麼交通工具連接兩個園區呢?初時馬會提出了架空纜車及單軌火車兩個方案。(當然現在就兩樣都有)但考慮到土地權及載客量問題從,馬會最終選擇了前者。
(上下園區假想圖﹕大公報1973-95-24)
不過海洋公園興建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先有主要建築材料水泥價格上漲,後來「海浪館」地盤更發生大火,需要重建。雖然海洋公園由構思、興建到開幕的過程一波三折,但這個在遠東最大的水族館最終都在1976年4日開幕了。
如果喜歡我們的故事,不如比個like我地?https://www.facebook.com/wetoasthk/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