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鞋理論 - 夕筆語

你們對上一次更換鞋子是多久前的事?筆者是個會把鞋穿得再不適宜走路才去換新的人,原因沒他,一來是性格關係又懶又怕麻煩,二來就是筆者非常重視自己穿過的每一雙鞋子。

説起鞋子,前陣子偶然在臉書中拜讀了由台灣藝人張兆志(喬志先生)所寫的《白鞋理論》,忽爾有感。《白鞋理論》是以鞋子喻作感情,説出人應如何維繫一段關係,在污垢出現時如何及時補救,使其歷久常新,不易變質。

而對筆者來説,鞋子的意義在於它能與我們一起在不同的道路上走每一步,鞋底與地面上不斷的摩擦都能代表著每一次的經歷、每一點的回憶。哪怕是一次又一次的磨損,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就正如愛情一樣,一輩子從沒半點摩擦的愛情,未之見也。反之,正正是在這種半磨半合的方式,讓彼此加深了解,使愛情萌生得更為堅定、持久。始終經歷一定不可能只是美好的。

事實上,一段關係出現了裂痕是很難去修補的,即使修好了,也只是一雙「修好了的鞋」。筆者並不否定需要及時修補關係的必然性,但比起想出修補方法,筆者更看重及後應如何看待,甚至接受每一道裂痕。

對於如何珍惜一段感情,各施各法,各廟各菩薩,並無絕對。有人會希望令感情保持新鮮,朝朝勤拂拭,不忍其染黑變髒。也有人會選擇去面對曾發生的過去、那錯過的時間,刻意留下一點灰垢,哪怕是可清除的一點小塵埃,亦將這一切同視為感情的一部分,珍而重之。

勤於留白也好,萬白從中一點黑也好,皆基於「仍然珍視現有的這段關係」的條件上,兩者一先一後,並無抵觸,甚至相輔相成。

一雙鞋子最終會「變質」,並不是取決於變髒的時候,而是在我們決定捨棄它的那一刻。其實,只要穿的人不嫌棄, 只要不是甚麽大缺口,依然能走下去的話,即便是不可清除的污漬,飽經風霜的它仍是一雙能夠陪着你走的鞋子。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