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丈夫提出「作者已死」的概念後,筆者也再三思索包含其當中微妙的關係。
筆者先提出三個部分,作者,文章和讀者。當一個作者寫畢一篇文章,不論任何方式的發佈,至有讀者閱讀文章標題第一個字那刻開始,筆者相信,當中已有互動存在。
互動分為多種形式,而透過文章這一種,則不是面對面互動的模式。換而言之,文字和標點符號是一種基本的溝通媒介,作者的所有意念和感情,則完全依靠他們,文章成了單向性的溝通媒體。之後,讀者所感受到的,領悟到的道理,得出的結論是否能和作者一樣,實在無法確定。但筆者認為這也是一種互動,讀者不一定要和作者得出相同的結論。
如果正是如此,寫作豈不是糟糕? 筆者認為第一:雖然讀者所得的結論未必達到作者所預期,但回歸根本,寫作最初的目的只是用來表達自己所思所想所感。再進一步的理想,才是成功地令讀者接收到自己想表達的訊息。第二:表達自己的目標達到時,發佈文章之後的發展難以預計,也正因為難以預計,所以如果文章能夠和讀者有互動,對自己而言,已是一種成就。
作者不死,就因喜愛寫作,憑着文字和小小的標點符號在文字及文字之間穿梭,以心中不死的火寫下去。
筆者先提出三個部分,作者,文章和讀者。當一個作者寫畢一篇文章,不論任何方式的發佈,至有讀者閱讀文章標題第一個字那刻開始,筆者相信,當中已有互動存在。
互動分為多種形式,而透過文章這一種,則不是面對面互動的模式。換而言之,文字和標點符號是一種基本的溝通媒介,作者的所有意念和感情,則完全依靠他們,文章成了單向性的溝通媒體。之後,讀者所感受到的,領悟到的道理,得出的結論是否能和作者一樣,實在無法確定。但筆者認為這也是一種互動,讀者不一定要和作者得出相同的結論。
如果正是如此,寫作豈不是糟糕? 筆者認為第一:雖然讀者所得的結論未必達到作者所預期,但回歸根本,寫作最初的目的只是用來表達自己所思所想所感。再進一步的理想,才是成功地令讀者接收到自己想表達的訊息。第二:表達自己的目標達到時,發佈文章之後的發展難以預計,也正因為難以預計,所以如果文章能夠和讀者有互動,對自己而言,已是一種成就。
作者不死,就因喜愛寫作,憑着文字和小小的標點符號在文字及文字之間穿梭,以心中不死的火寫下去。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