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回憶的副作用 - 夕筆語

晴天不肯去,直待雨淋頭。人類吃藥的原因是因為本身生病而吃,而吃補健產品則是為預防將來的疾病。可是總有為數不少的人在疾病來臨之際,才把補品匆匆當藥食。

多年前備受關注的天星碼頭事件,當年香港人非常熱心,齊心反對清拆,無不在緬懷過去,細數當年情;然而,未清拆前我們可會看見一群群拍照為留念的人?半年前被迫結業的一間麥當勞,再早之前的龍鳳大茶樓,甚至一間間鮮為人知的無名店舖,皆因抵受不住昂貴租金而陸續結業。

結業前,人們只會冷冷經過,視而不見;臨近結業,人們才紛紛慨嘆歲月不留人。這形如平日大吃大喝的人,傷肝又勞胃,到身體出現問題才覺有一種身體被割肉的椎心之痛。一間店舖往往要面臨結業才能夠吸引客潮,就形如叫我們去醫院看一個返魂乏術的病人,明知醫不了,但就是突然變得有情,想聽聽對方有甚麼遺言似的。

筆者是一個經常在YouTube聽歌的人,有些時候聽到一系列懷念親人的歌,如李克勤的《嫲嫲》,而筆者總是在意下方的留言,無不就是甚麼很懷念你、甚麼我哭了、甚麼對不起、甚麼勸人別愛得太遲……而從來未有留言說著「幸好我曾珍惜你」。

醉過方知酒濃 ,愛過方知情重。有些東西於你未曾失去的時候,你不曾發覺自己擁有過。林夕的「未知死,焉知生。」大概亦是這種意思。故此,寫這些歌的人是可悲的,是因為你失去過才會叫人別重複犯錯。聽這些歌的人亦是可悲的,因為這都是因情生景的心態,沒有過往經驗,情是不能存在的。例如有人因失戀而聽悲情歌,而不會有人因聽悲情歌而失戀;也就是人一出生不會認出自己的父母是誰的道理。最可悲的是這是一個永恆無改的「後知後覺」。

在世的人永不重視身邊一切,往往消失的一切才能得到別人重視。建築如此,店舖如此,人如此,健康亦如此,未成為回憶前,以上東西都只會當成為理所當然,以致從不重視。而一旦逝去事物成為了回憶,卻又總是離不開一個保鮮期;保鮮期一過,就要再待下年的同樣時間才會被記起,無時無刻的心意隨即成為了既定節日。十年生死兩茫茫,孰能做到?

一天,你會因為得悉他不復存在而感到悲痛。在這一天之前,你會因為他仍然存在而去感恩嗎?補健產品並非治病藥物。因清拆、結業而拍照留念的人,因聽歌而留言懺悔或悼念的人,你們留下的不是對逝者逝去的種種情懷,而是你們從前愧對自己的芸芸罪證。

最後,借用一句出自張小嫻的說話作為結尾。我們總會在某些時刻一再提醒自己要珍惜當下、珍惜所有,事過境遷之後卻又往往忘記了珍惜。到底是珍惜太難,抑或是遺忘太容易?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