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冷血大地:多餘的紀念 - 夕筆語

理論上,人類是有同情心的,哪怕就只有一絲。然而地球上每一日都有人於生與死之空間徘徊,究竟每次多少人死才能夠深化人類的同情心,繼而將之化為行動?這個行動可能只是一個紀念。

每逢天災人禍導致大量人命傷亡,我們都能看到不論是報章的公司標誌,抑或電視台的台徽,還是網上瀏覽器的圖案,均會由原先的顏色瞬間蓋上一陣黑色的沉寂。筆者是香港人,就純粹以香港人的意外事故作例子。

香港人所創造的名詞「港殤」究竟有沒有實質定義?跟據甚麼來判斷?當年的菲律賓馬尼拉人質事件被定為「港殤」,去年南丫島撞船事故亦然,那麼早前的埃及熱氣球爆炸意外又是否計算在內?如果跟據死亡人數來定義,那麼會否存在一條界線說明人數何謂多與少?然而,如此推論,平日在香港因撞車死亡的意外是否因為人數少而不算「港殤」?

假使「港殤」是跟據大眾對於死亡事件的悲痛程度來定義時,轉句話說,這又是不是暗示我們認為平日在報紙角落上的多宗死亡不夠悲痛,所以「日常」死亡不算「港殤」?反觀,如果沒有「港殤」定義,一切隨心而發,這豈不會使「港殤」成濫?到時候天天港殤,香港真的成為悲情城市了!

以上情況衍生出更深入的問題,那究竟同情心要多大,實行至哪一種程度,才能足夠證實人類不是冷血?當死者人數少而同情心相對愈少時,這會否已彷彿告訴我們「人類本質就是冷血」?那麼被定下紀念如「港殤」般就是多餘。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