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流行一個叫「ALS Ice Bucket Challenge」的慈善宣傳活動,相信大家都很清楚這個活動的目的和何謂ALS,故此不用再花唇舌解釋,而筆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抨擊整個活動的宣傳手法。
「ALS Ice Bucket Challenge」無疑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慈善活動,然而這亦是一個差劣的宣傳活動。意義的本質在於能與ALS病患者感同身受,建立大眾所缺乏的同理心,跟「黑暗中對話」同樣是有重大意義,但後者的宣傳手法顯然比前者更光明磊落。
整個活動的宣傳比例是1:3,方法是由發起人開始淋冰水,繼而找三個人接受自己的「挑戰」,再由這三個人分別再找三個朋友來「挑戰」。這是個無上限、無法避免的層壓式傳銷手法,跟某些健康產品——「上線」不斷找「下線」的經營方法同出一轍,甚至乎根本就是網上討論區的連鎖恐嚇posts的形式,還好算是做善事,但跟被乞丐打劫沒差。
藝人蘇永康在接受友人「挑戰」時,曾表明過往有太多人把「ALS Ice Bucket Charity」當作成遊戲,忘記了這是一個慈善活動。沒錯,「ALS Ice Bucket Charity」是一個慈善活動,而「ALS Ice Bucket Challenge」則是一個遊戲,這亦是筆者針對的問題重心。
慈善活動的目的素來是希望人真心幫助他人,一切由心而發。讓人明自ALS病患者感受的活動,是認真的,是莊嚴的,但以這種傳銷方式來經營這個活動,變成朋友與朋友間的互動同樂(純粹為找數和叫後數),而在香港更被一些人當作政治宣傳,已經失去當中的意義。另外,拍片放上Youtube也給人一種在看慈善家於台上拿著大支票拍照的感覺。
再者,「ALS Ice Bucket Challenge」引起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名人效應」。有很多人會因為某些名人和自己的偶像參與了這個活動,因而再了解整個活動的意義,從而再自發參與。這看來是很正面的宣傳方式,但凡事兩面看,正正因為有名人參與這個慈善活動,便有不少人希望見到自己喜歡的偶像去參與才刻意留意活動,也正正符合香港大部分人喜歡「食花生」的心態。
有人說,為何一個慈善活動不能弄得輕輕鬆鬆?絕對可以,因為我們可從中找出誰是真心幫人,誰是個偽善人。有人會認為這類慈善活動是好玩兼玩得有意義,那麼假如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也弄一個希望大眾跟有自殺傾向者感同身受的活動,你們不妨估計參與的有多少人?結果就是參與程度是跟據娛樂成份和有意義之間的比重高低來決定,而且前者的比例必定佔多些。
個人認為,躺若一個人有心去參與一場慈善活動,他應該身體力行,自己做完自己捐款,而非不斷強迫別人做的同時,又好像令被強迫者感到有所得著似的。對於一間慈善機構來說,要讓大眾認識的話,raise awareness是十分重要,但以「ALS Ice Bucket Challenge」這種宣傳活動來提高知名度又會否有點不擇有段?
FH Production的熊仔頭在其「ALS Ice Bucket Challenge」的片末打出一句:create a world without ALS,這句slogan是出自於2013年ALS Association的一個campaign,這才應該是ALS Association的最終目的,要將除去疾病這個理念call for action,單單建立同理心是不足夠的,更何況是只與自己認識的人同樂?對於這個最終目的,其實捐款經已足夠,有心的人可叫其他人選擇參與,皆因參與慈善活動本身就是一種願者上釣的行為。
「ALS Ice Bucket Challenge」無疑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慈善活動,然而這亦是一個差劣的宣傳活動。意義的本質在於能與ALS病患者感同身受,建立大眾所缺乏的同理心,跟「黑暗中對話」同樣是有重大意義,但後者的宣傳手法顯然比前者更光明磊落。
整個活動的宣傳比例是1:3,方法是由發起人開始淋冰水,繼而找三個人接受自己的「挑戰」,再由這三個人分別再找三個朋友來「挑戰」。這是個無上限、無法避免的層壓式傳銷手法,跟某些健康產品——「上線」不斷找「下線」的經營方法同出一轍,甚至乎根本就是網上討論區的連鎖恐嚇posts的形式,還好算是做善事,但跟被乞丐打劫沒差。
藝人蘇永康在接受友人「挑戰」時,曾表明過往有太多人把「ALS Ice Bucket Charity」當作成遊戲,忘記了這是一個慈善活動。沒錯,「ALS Ice Bucket Charity」是一個慈善活動,而「ALS Ice Bucket Challenge」則是一個遊戲,這亦是筆者針對的問題重心。
慈善活動的目的素來是希望人真心幫助他人,一切由心而發。讓人明自ALS病患者感受的活動,是認真的,是莊嚴的,但以這種傳銷方式來經營這個活動,變成朋友與朋友間的互動同樂(純粹為找數和叫後數),而在香港更被一些人當作政治宣傳,已經失去當中的意義。另外,拍片放上Youtube也給人一種在看慈善家於台上拿著大支票拍照的感覺。
再者,「ALS Ice Bucket Challenge」引起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名人效應」。有很多人會因為某些名人和自己的偶像參與了這個活動,因而再了解整個活動的意義,從而再自發參與。這看來是很正面的宣傳方式,但凡事兩面看,正正因為有名人參與這個慈善活動,便有不少人希望見到自己喜歡的偶像去參與才刻意留意活動,也正正符合香港大部分人喜歡「食花生」的心態。
有人說,為何一個慈善活動不能弄得輕輕鬆鬆?絕對可以,因為我們可從中找出誰是真心幫人,誰是個偽善人。有人會認為這類慈善活動是好玩兼玩得有意義,那麼假如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也弄一個希望大眾跟有自殺傾向者感同身受的活動,你們不妨估計參與的有多少人?結果就是參與程度是跟據娛樂成份和有意義之間的比重高低來決定,而且前者的比例必定佔多些。
個人認為,躺若一個人有心去參與一場慈善活動,他應該身體力行,自己做完自己捐款,而非不斷強迫別人做的同時,又好像令被強迫者感到有所得著似的。對於一間慈善機構來說,要讓大眾認識的話,raise awareness是十分重要,但以「ALS Ice Bucket Challenge」這種宣傳活動來提高知名度又會否有點不擇有段?
FH Production的熊仔頭在其「ALS Ice Bucket Challenge」的片末打出一句:create a world without ALS,這句slogan是出自於2013年ALS Association的一個campaign,這才應該是ALS Association的最終目的,要將除去疾病這個理念call for action,單單建立同理心是不足夠的,更何況是只與自己認識的人同樂?對於這個最終目的,其實捐款經已足夠,有心的人可叫其他人選擇參與,皆因參與慈善活動本身就是一種願者上釣的行為。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