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你香港平時壓抑,乜都唔得,咁大學生咪將迎新營,當做七月十四盂蘭節,餓鬼出村掃貨囉!」(轉自蘋果日報)
大約在四個月前看到一段長為十秒的短片,據說是HKCC的O Camp活動。影片中,看到一對男女在其他學生面前激吻,當聽到片段背後的笑聲,還有一種去了動物園的錯覺。只有從未有過經驗的人見到這種場面才會感到莫名興奮、雀躍,無論你本身樣子有多帥,談吐多麼的得體,在這情況下傻笑一聲,你就輸了。
說實話,無論是哪一間院校,我一向對O Camp這種活動全無好感,過去曾有兩次參加O Camp的機會,我的答覆都是不參加。我並不想用甚麼「和別人早些混熟」的借口來玩這些不知所謂的遊戲,跟據過往經驗,沒參加O Camp的人的人緣不比參加了O Camp的差,我就是一個例子。
何況大專院校本來就不是被人用來玩遊戲的地方,一般人都是為了做group project才會想混熟他人,但當然不排除也有想認識真心朋友的人,我又是一個例子。
然而O Camp這種活動就是想讓未認識的人走在一起混熟,這就是問題所在。對於完全不認識的人,要跟他們玩遊戲混熟,其實不難;但在跟他們混熟以後,你能否保證他們還是你當初所認識的人?
方才我說過,大專院校不是被人用來玩遊戲的地方,那是一個汰弱留強的門檻,簡單一點來說就是讓人讀書和升學的地方。O Camp這種活動的性質、內容跟讀書完全無關,參加O Camp所認識的大多是酒肉朋友,可用來平日消閒、談心事,可在校園玩樂……也可用來拖垮自己學業。
君不見有過往大專經驗抑或是在學的人都試過埋怨,埋怨自己當初識錯朋友和選錯組員,恨錯難返。沒錯,O Camp這種活動可令你快點認識朋友,但速度之快根本不能讓你看清朋友的真面目,不論任何事,從來也只有時間才能證明一切。
O Camp確實是糖衣毒藥,但其實問題的重心並不在於O Camp活動,因為這類被視為「大專院校學生文化」的存在都是由學生做出發點,是學生創造出來的東西,即問題的根本就是學生的素質和心態。換句話說就是有人毒癮未清,O Camp就是作為當刻的引誘和未來的藉口。
以我從前就讀的院校為例,在我讀上大專院校的第二年,那年剛好有第一屆DSE的學生混在其中,不知是學生們童心未泯還是甚麼原因,上課時,同學望手機的次數甚為頻密,在上lecture放break的時候,我可以見到一群大專學生不穿鞋子,在狹窄的走廊間赤腳追逐(當然非要將問題根源全指向DSE學生)。
及至半年前,當時仍是End term的考試期間,我見到的是一群學生一手捏著溫習筆記,另一手舉起大型垃圾箱,你追我、我追你的奔跑……學生素質如何,O Camp素質也必如何,所謂物似主人形,見慣不怪。
從前,高中班主任曾說:「愉快中學習是騙人的,學習從來都是不愉快的。」直到現在,我還是對此深表認同,因為這裡是香港。何況學習是一個要付出的過程,要付出就必定會辛勞,所以,學習的本質是並不愉快的。
政府的所謂「愉快中學習」其實是叫學生寓學習於娛樂之中,重點是放在學習之上,即在學習過程中苦中作樂。但學生的理解和實踐則是在學校遊戲,他們盡是參加課外活動、去camp、Re-U、開sem飯、上莊……將重點放在娛樂之上,而不是從學習這個途徑而獲得快樂。
想到這裡,我又想起在大專一名教中文的導師的說話:「現今的學生都是主修愛情,副修兼職,讀書只為興趣。」對!讀書、追求知識、愛智慧(Philosophia)本應只是為了興趣,總有人會覺得讀書很快樂,也是因為他們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大前題都是離不開從學習上獲取快樂,這點對於選錯科而足足熬了兩年的我來說是最能體會到的。
曾有整整三年的大專經驗,期間也見盡了不同年齡、經歷的人。當然也曾跟一眾高材生結為好友,然而每年盡是要面對同一種「小學雞」場面,一邊天堂,一邊地獄,要在這種良莠不齊的修羅場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實在笑而不語。
有人會可能感到奇怪,現在才說O Camp會否有點過時?老實說,絕對不會的。O Camp這種東西早在2002年的中大迎新營惹來公眾關注,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現在只是「薪火相傳」而已。在西洋玄學角度來說,一個經常惹人自殺的地方並不一定是與靈體作祟有關,另一個原因是可能因為那個地方的氣場改變了,所積聚的負能量尚未清除,從而不斷吸引人去自殺。
回正題,在一種盈溢玩樂的氛圍感染下,學生的「傳統」就只會一直傳承下去,除非香港學生的素質能夠有所提升,否則像O Camp這樣的一種活動就只一直在永恆輪迴(Eternal return)。
大約在四個月前看到一段長為十秒的短片,據說是HKCC的O Camp活動。影片中,看到一對男女在其他學生面前激吻,當聽到片段背後的笑聲,還有一種去了動物園的錯覺。只有從未有過經驗的人見到這種場面才會感到莫名興奮、雀躍,無論你本身樣子有多帥,談吐多麼的得體,在這情況下傻笑一聲,你就輸了。
說實話,無論是哪一間院校,我一向對O Camp這種活動全無好感,過去曾有兩次參加O Camp的機會,我的答覆都是不參加。我並不想用甚麼「和別人早些混熟」的借口來玩這些不知所謂的遊戲,跟據過往經驗,沒參加O Camp的人的人緣不比參加了O Camp的差,我就是一個例子。
何況大專院校本來就不是被人用來玩遊戲的地方,一般人都是為了做group project才會想混熟他人,但當然不排除也有想認識真心朋友的人,我又是一個例子。
然而O Camp這種活動就是想讓未認識的人走在一起混熟,這就是問題所在。對於完全不認識的人,要跟他們玩遊戲混熟,其實不難;但在跟他們混熟以後,你能否保證他們還是你當初所認識的人?
方才我說過,大專院校不是被人用來玩遊戲的地方,那是一個汰弱留強的門檻,簡單一點來說就是讓人讀書和升學的地方。O Camp這種活動的性質、內容跟讀書完全無關,參加O Camp所認識的大多是酒肉朋友,可用來平日消閒、談心事,可在校園玩樂……也可用來拖垮自己學業。
君不見有過往大專經驗抑或是在學的人都試過埋怨,埋怨自己當初識錯朋友和選錯組員,恨錯難返。沒錯,O Camp這種活動可令你快點認識朋友,但速度之快根本不能讓你看清朋友的真面目,不論任何事,從來也只有時間才能證明一切。
O Camp確實是糖衣毒藥,但其實問題的重心並不在於O Camp活動,因為這類被視為「大專院校學生文化」的存在都是由學生做出發點,是學生創造出來的東西,即問題的根本就是學生的素質和心態。換句話說就是有人毒癮未清,O Camp就是作為當刻的引誘和未來的藉口。
以我從前就讀的院校為例,在我讀上大專院校的第二年,那年剛好有第一屆DSE的學生混在其中,不知是學生們童心未泯還是甚麼原因,上課時,同學望手機的次數甚為頻密,在上lecture放break的時候,我可以見到一群大專學生不穿鞋子,在狹窄的走廊間赤腳追逐(當然非要將問題根源全指向DSE學生)。
及至半年前,當時仍是End term的考試期間,我見到的是一群學生一手捏著溫習筆記,另一手舉起大型垃圾箱,你追我、我追你的奔跑……學生素質如何,O Camp素質也必如何,所謂物似主人形,見慣不怪。
從前,高中班主任曾說:「愉快中學習是騙人的,學習從來都是不愉快的。」直到現在,我還是對此深表認同,因為這裡是香港。何況學習是一個要付出的過程,要付出就必定會辛勞,所以,學習的本質是並不愉快的。
政府的所謂「愉快中學習」其實是叫學生寓學習於娛樂之中,重點是放在學習之上,即在學習過程中苦中作樂。但學生的理解和實踐則是在學校遊戲,他們盡是參加課外活動、去camp、Re-U、開sem飯、上莊……將重點放在娛樂之上,而不是從學習這個途徑而獲得快樂。
想到這裡,我又想起在大專一名教中文的導師的說話:「現今的學生都是主修愛情,副修兼職,讀書只為興趣。」對!讀書、追求知識、愛智慧(Philosophia)本應只是為了興趣,總有人會覺得讀書很快樂,也是因為他們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大前題都是離不開從學習上獲取快樂,這點對於選錯科而足足熬了兩年的我來說是最能體會到的。
曾有整整三年的大專經驗,期間也見盡了不同年齡、經歷的人。當然也曾跟一眾高材生結為好友,然而每年盡是要面對同一種「小學雞」場面,一邊天堂,一邊地獄,要在這種良莠不齊的修羅場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實在笑而不語。
有人會可能感到奇怪,現在才說O Camp會否有點過時?老實說,絕對不會的。O Camp這種東西早在2002年的中大迎新營惹來公眾關注,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現在只是「薪火相傳」而已。在西洋玄學角度來說,一個經常惹人自殺的地方並不一定是與靈體作祟有關,另一個原因是可能因為那個地方的氣場改變了,所積聚的負能量尚未清除,從而不斷吸引人去自殺。
回正題,在一種盈溢玩樂的氛圍感染下,學生的「傳統」就只會一直傳承下去,除非香港學生的素質能夠有所提升,否則像O Camp這樣的一種活動就只一直在永恆輪迴(Eternal return)。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