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義 vs「朝聖」的意義

安坐園中 於 02/02/2019 發表 收藏文章
我想大家在瀏覽各社交媒體時都會經常看見別人分享他關於在旅行中(或日常生活中的用膳、參觀等)的「打咭」照或「朝聖」照,我每當看見總讓我想起多年前歌手陳綺貞在歌曲《旅行的意義》中的歌詞:「你看過了許多美景…卻說不出…」,又有林夕在黎明的《眼睛想旅行》中寫到:「甚麼都想即愛即有,甚麼都可即演即奏,甚麼風光都看不夠…」,只是歌詞所指涉的是男女間的感情關係。

在快餐式的享受及消費文化中,著重剎那的觸碰或擁有,快閃溜走後又只剩下未填飽的空虛,反倒襲來了的是,要再重頭又重覆另覓獵物的茫然。機械式的旅行的特質是走馬看花,卻沒有在精神上包括你我的思想、心情等真正投入及細嚼旅行過程中的種種。這或會讓我們錯失了焦點,遺忘了旅行的原意,失卻了其精神及意義,這包括的可以是身心靈得到休息、有煥然一新的狀態、增廣見聞、對當地有較深度的體驗或其他等。

品味從來不是一時三刻的慾望、衝動、快感,感官刺激著重的是純外貌或純表象的短暫觸感,在沒加插任何註腳或詳解之下隨即轉手作一番無意義或純標榜的廣播,大多數連回憶的可能也談不上,這類的得著及至在社交媒體上的分享每每只會叫人眼花撩亂、過後遺忘。

品味是能為內心帶來較持久的滋養或省悟,以致達到回味無窮,因為對事物有深一層溫度上的體會及領悟,其內在意義或素質在其中被發掘出來,甚至能進一步轉化為潤澤人生的養料,故能將箇中滋味與人作有價值的交流及分享。商業上對產品或公司的價值量度中也有所謂「內含價值」(Intrinsic Value),不同旅者對其在旅途中各種所見所聞的體驗而作出的價值分享更可以是充滿亮點、姹紫嫣紅。

我們在時間裡追趕,往往為了要在「量」上抓得更多,或為了刻意造就自己前設的目標或預期的效果達標,以為這樣的做法能提升自己滿足的程度,試圖以此延長自己的興奮狀態,殊不知或換來適得其反的惡果,我們因而將每個經驗的生命週期人為地大大地縮短了,使其「質」或內含義被降低了,甚至被犧牲了。在這惡性循環裡,當然地未被滿足的我們自然順理成章地又再落入這惡性循環裡。

這又叫我想起台劇《16個夏天》其中精闢的對白,縱然不可視作為真理,但也算得上是可啟發人生、挺有意思的小小哲理:在開首中,唐家妮剛剛撇脫地跟出軌的男友分了手,在旁的方韋德安慰著傷心的她時道出了:「時間一旦久了,麻痺了…心一旦壞掉了…下一段戀愛就不會來了…」。現實中,我們的心的確是可以落入麻痺的狀況以致我們到頭來錯失了往後的美景。到劇集尾段的一回,唐家妮看著方韋德即時以手機拍下天上又圓、又大、又美的月亮時,她不禁在用手指數下點著自己的腦袋的同時打趣著回他:「有些美好的風景,記在這裡更好…」,後來當方韋德離世、在劇集結束時,她也總結著說:「記住了,就是永遠…」。

我們不妨可以為往後每一次的旅行轉換一個調子,試試其中一件可行的事:不妨捕捉及細嚐一下個人在行程的感覺或思緒,嘗試讓其浮現及沉澱,稍作思索及整理,在有所啟發的地方上不妨為旅程(Journey)簡短摘錄下日誌(Journal),我相信那得著或領悟必能真正留住及作用在你我往後、或者別人的人生中。

標籤: 旅行  旅程  品味  社交媒體  待己  朝聖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