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冠心病」全名為冠狀動脈心臟病,香港的死亡率於三甲內,因為冠狀動脈無法滿足心肌新陳代謝所需要的血量,使心臟肌肉缺血缺氧的疾病,主因往往是冠狀動脈內發生粥狀硬化,使管腔變窄所致。 年青的血管是具韌力和彈性能抵受較大的壓力,可是隨著年紀的增長身體組織老化,動脈也會漸漸失去原有的彈性而變得硬和厚。動脈粥狀硬化是脂肪積聚的結果,當血液內的脂肪如膽固醇經由血液輸送至身體各器官,其中部分可能會聚積在血管內壁,形成類似濃粥的黏液,日積月累,管壁變厚,血管不但因失去彈性而硬化,且管腔亦漸漸收窄,減少血液流量,每當患者過勞或進行一些較為劇烈的活動,血液輸送供不應求,導致心臟肌肉缺氧而引起心絞痛。另外,如果血管突然被血液凝塊堵塞而導致心肌梗塞,更可能造成生命危險。
病徵
患有冠心病的病人往往會在劇烈運動後產生壓迫性的心絞痛,痛楚可擴散至手臂、肩膀、頸部和下顎,但休息後便會有所好轉。病人在心臟病發時,心絞痛的程度會加劇,時間也會延長。其他可能出現的病徵包括心律紊亂、暈眩、出汗、噁心和四肢無力,心臟衰竭的病人更會氣促和雙腳水腫。
突發性心臟病的病徵
心臟病突發時,最常見徵狀是胸口中央位置痛楚或不適。許多病人形容這種中胸口痛楚為重壓、繃緊或擠壓感覺,可能毫無先兆突如其來,導致昏迷。胸痛有時感覺也會像消化不良。
其他徵狀包括:
痛楚蔓延至下顎、頸部、雙臂、背部或胃部
冒汗或氣短
頭暈或昏眩
惡心或嘔吐
突發性心臟病的徵狀因人而異,有些突發性心臟病患者毫無徵狀,當中長者或糖尿病患者尤其常見。
心臟病發作時,心律可能嚴重失常以致有生命危險,所以這種疾病屬於醫療急症。 假如懷疑自己或身邊的人心臟病突發,應立即召喚救護車,不要遲疑。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病人通常接受藥物治療以舒緩及減輕病徵,如硝酸甘油片(又稱舌底片)及阿士匹靈。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患者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比平常人高,病人可能需要服用其他藥物來減低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開胸手術-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通常會由病人的大腿靜脈,鎖骨內的內乳動脈或前臂的橈動脈取出血管作為血管橋,於閉塞動脈附近位置搭建血管繞道,重新改變血液流通路線,以增加供應心臟血液的供應量。一般而言,病情比較嚴重的病人才需要這創傷性較高的搭橋手術(如左冠狀動脈主幹有嚴重狹窄或三條冠狀動脈均有狹窄等)。
微創手術-冠狀動脈介入(通波仔)手術
俗稱「通波仔」,方法是將導管經大腿或手腕動脈引導至心臟血管狹窄的位置,擴張球囊及支架以令血管暢通。與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相比,此方法的好處是不需要開胸,而且只需在局部麻醉下進行。
通波仔及搭橋手術比較
通波仔手術過程
醫生會先把無菌導管,在X光技術引導下送到心臟血管入口,將鋼絲引導至血管狹窄的病變位置,支架會隨著球囊一併張開,將斑塊擠開,令血管狹窄情況得以改善,醫生把球囊放氣,並連同導管取出體外,支架則留在血管內支撐血管內壁。
若屬於手部穿刺,醫生會以汽球或水泡狀的工具壓在傷口止血;若是在腳部穿刺,則會用手壓著傷口止血,或使用儀器或膠波壓在傷口止血約30至60分鐘,完成後會貼上壓力膠布,避免出血。患者在進行穿刺後,應盡量休息,防止傷口出血,例如手部穿刺後,可坐著看電視等數小時;而大腿穿刺後則需要最少臥床休息12小時。
支架的選擇
醫療技術進步下,通波仔手術所使用的心臟支架也隨著時間而推陳出新,經過改良的支架,不但可令醫生更順利進行手術,更可改善手術後血管癒合的情況。醫生會根據患者的血管及健康情況,選用合適的支架進行手術。 現時最先進的通波仔方法,莫過於最新一代的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植入術(BioresorbableVascularScaffold,BVS),該技術在全球已被廣泛使用,冠心病的治療效果顯著提高。其他支架類型有裸金屬支架及藥物塗層支架,兩者均有機會出現心血管再次收窄的情況。BVS介入治療的優勝地方,在於擴張血管壁的支架會在血管修復後慢慢分解為二氧化碳及水,被人體吸收,約在兩年後完全消失。長遠來説,病人不用顧慮支架所引起的併發症如血塊堵塞支架及支架收窄等問題。
各類心臟支架的優點及缺點比較:
通波仔手術風險及術後須知
通波仔手術的成功率高達95%以上,較少出現例如中風、主動脈破損、心臟病發及心血管破穿等嚴重併發症。若有需要可進行緊急搭橋手術。
完成手術後,一般情況下只需住院1至2天,患者需要服食醫生處方藥物,以維持低水平的膽固醇,及防止出現其他併發症(如服食亞士匹靈及抗血小板藥物),避免血栓形成。醫生亦會為患者提供恆常的跟進護理。
資訊來源:衛生署、kknews、
圖片來源:互聯網
撰文: 細LING
「冠心病」全名為冠狀動脈心臟病,香港的死亡率於三甲內,因為冠狀動脈無法滿足心肌新陳代謝所需要的血量,使心臟肌肉缺血缺氧的疾病,主因往往是冠狀動脈內發生粥狀硬化,使管腔變窄所致。 年青的血管是具韌力和彈性能抵受較大的壓力,可是隨著年紀的增長身體組織老化,動脈也會漸漸失去原有的彈性而變得硬和厚。動脈粥狀硬化是脂肪積聚的結果,當血液內的脂肪如膽固醇經由血液輸送至身體各器官,其中部分可能會聚積在血管內壁,形成類似濃粥的黏液,日積月累,管壁變厚,血管不但因失去彈性而硬化,且管腔亦漸漸收窄,減少血液流量,每當患者過勞或進行一些較為劇烈的活動,血液輸送供不應求,導致心臟肌肉缺氧而引起心絞痛。另外,如果血管突然被血液凝塊堵塞而導致心肌梗塞,更可能造成生命危險。
病徵
患有冠心病的病人往往會在劇烈運動後產生壓迫性的心絞痛,痛楚可擴散至手臂、肩膀、頸部和下顎,但休息後便會有所好轉。病人在心臟病發時,心絞痛的程度會加劇,時間也會延長。其他可能出現的病徵包括心律紊亂、暈眩、出汗、噁心和四肢無力,心臟衰竭的病人更會氣促和雙腳水腫。
突發性心臟病的病徵
心臟病突發時,最常見徵狀是胸口中央位置痛楚或不適。許多病人形容這種中胸口痛楚為重壓、繃緊或擠壓感覺,可能毫無先兆突如其來,導致昏迷。胸痛有時感覺也會像消化不良。
其他徵狀包括:
痛楚蔓延至下顎、頸部、雙臂、背部或胃部
冒汗或氣短
頭暈或昏眩
惡心或嘔吐
突發性心臟病的徵狀因人而異,有些突發性心臟病患者毫無徵狀,當中長者或糖尿病患者尤其常見。
心臟病發作時,心律可能嚴重失常以致有生命危險,所以這種疾病屬於醫療急症。 假如懷疑自己或身邊的人心臟病突發,應立即召喚救護車,不要遲疑。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病人通常接受藥物治療以舒緩及減輕病徵,如硝酸甘油片(又稱舌底片)及阿士匹靈。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患者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比平常人高,病人可能需要服用其他藥物來減低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開胸手術-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通常會由病人的大腿靜脈,鎖骨內的內乳動脈或前臂的橈動脈取出血管作為血管橋,於閉塞動脈附近位置搭建血管繞道,重新改變血液流通路線,以增加供應心臟血液的供應量。一般而言,病情比較嚴重的病人才需要這創傷性較高的搭橋手術(如左冠狀動脈主幹有嚴重狹窄或三條冠狀動脈均有狹窄等)。
微創手術-冠狀動脈介入(通波仔)手術
俗稱「通波仔」,方法是將導管經大腿或手腕動脈引導至心臟血管狹窄的位置,擴張球囊及支架以令血管暢通。與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相比,此方法的好處是不需要開胸,而且只需在局部麻醉下進行。
通波仔及搭橋手術比較
通波仔手術過程
醫生會先把無菌導管,在X光技術引導下送到心臟血管入口,將鋼絲引導至血管狹窄的病變位置,支架會隨著球囊一併張開,將斑塊擠開,令血管狹窄情況得以改善,醫生把球囊放氣,並連同導管取出體外,支架則留在血管內支撐血管內壁。
若屬於手部穿刺,醫生會以汽球或水泡狀的工具壓在傷口止血;若是在腳部穿刺,則會用手壓著傷口止血,或使用儀器或膠波壓在傷口止血約30至60分鐘,完成後會貼上壓力膠布,避免出血。患者在進行穿刺後,應盡量休息,防止傷口出血,例如手部穿刺後,可坐著看電視等數小時;而大腿穿刺後則需要最少臥床休息12小時。
支架的選擇
醫療技術進步下,通波仔手術所使用的心臟支架也隨著時間而推陳出新,經過改良的支架,不但可令醫生更順利進行手術,更可改善手術後血管癒合的情況。醫生會根據患者的血管及健康情況,選用合適的支架進行手術。 現時最先進的通波仔方法,莫過於最新一代的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植入術(BioresorbableVascularScaffold,BVS),該技術在全球已被廣泛使用,冠心病的治療效果顯著提高。其他支架類型有裸金屬支架及藥物塗層支架,兩者均有機會出現心血管再次收窄的情況。BVS介入治療的優勝地方,在於擴張血管壁的支架會在血管修復後慢慢分解為二氧化碳及水,被人體吸收,約在兩年後完全消失。長遠來説,病人不用顧慮支架所引起的併發症如血塊堵塞支架及支架收窄等問題。
各類心臟支架的優點及缺點比較:
通波仔手術風險及術後須知
通波仔手術的成功率高達95%以上,較少出現例如中風、主動脈破損、心臟病發及心血管破穿等嚴重併發症。若有需要可進行緊急搭橋手術。
完成手術後,一般情況下只需住院1至2天,患者需要服食醫生處方藥物,以維持低水平的膽固醇,及防止出現其他併發症(如服食亞士匹靈及抗血小板藥物),避免血栓形成。醫生亦會為患者提供恆常的跟進護理。
資訊來源:衛生署、kknews、
圖片來源:互聯網
撰文: 細LING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