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託

林平誌 於 12/05/2023 發表 收藏文章

思前想後,也決定了用我的世界觀及自己的文字寫一下近期的歌壇熱話。事件發酵至今仍未降溫,我發現了一些值得思考,也值得反思的現象,不只是對年輕偶像,也是綜觀整個香港社會的氛圍,影響了這個「完善」時代下的每一個階層。

黎先生的名字頭兩個字發音似泥鯭,相信亦因如此有此稱號。而泥鯭是一種海魚,在香港海域常見,清蒸時配以陳皮,甚少加入薑。泥鯭不會出現在宴會的菜單上,曾算是下價魚,在香港有「泥鯭充石斑」的說法。然而泥鯭粥卻是揚名香港以至亞洲的美食之一,其肉質鮮美,我們也常購買來配以陳皮清蒸,再淋上蔥油,雖廉價,卻味美。

用了一段文字去描寫泥鯭,我相信許多批評或攻擊他的人都有一種說法,從真正的泥鯭在香港的應用實例中看出端倪,甚至有人會嘲諷他「泥鯭充石斑」。泥鯭並沒有指名道姓批評姜濤,但與開名也沒有分別。我不是當事人,但我解讀的意思是,當紅歌星的首要工作,是要以歌藝服人,以大哥的姿態向隊友說話,會予人一種「憑什麼」的錯愕。在海量粉絲的投票下得到的金獎,是客觀的實力還是歌迷寄情下的團結成果,這值得商榷,也相信是他提出的論據,或者質疑。

在語句及用詞上,泥鯭的帖文會予人輕浮及不禮貌的感覺,當然也會引起姜派反感。然而,很多認同泥鯭說法的人也點出了一點,姜先生的紅是不尋常的紅,也改變了香港歌壇故有的形象及傳統。泥鯭的言論就如樂隊的歌《發現號》的歌詞那樣撞進了冰山,極大的迴響令樂隊公開致歉,以為事件告一段落,但反而激起更多人反嚮。這事件沒有勝利者,就如社會經歷了一系列不尋常後,沒有人是勝利者。

我不討厭姜先生的歌,早前也寫過駕車時的歌曲名單中有兩首姜的歌,但仍然還是《 蒙著嘴說愛你》和《Dear My Friend》。他在唱國語歌時比較好,粵語歌有很大進步,當然也有進步空間,也相信他會一直進步,這是對自己和喜歡他的人的最直接交代。至於Rubber Band的歌當然也在歌曲名單裡,例如《發現號》,《未來見》及《ciao》,我極喜歡《未來見》,「明日大時代每秒換季 能否都珍惜一世」,唱出這時代每個香港人的心聲。他們的歌也很香港,6號的歌聲動人沉穩,感情極細膩,而樂隊的每一個組成都環環相扣,就如一個完整的社會那樣,缺一不可。這也正正是我這種人到中年,見證時代變改,在唏噓與無奈中生存下去,以歌寄託心境的一種投射。

對歌星的瘋狂追捧,其實最狂熱的應當是追捧韓星的年輕人,大多是年不過20,仍在青春中混淆糊塗,人生方向未定的年輕人。近年韓星包裝成完美萬人迷,唱跳皆優,甚至登上大銀幕也大收旺場。然而對於年過30,或者諸如我這種半生枉過的大叔,卻會不理解為何這些嘈吵的歌會被萬人追捧,妝容厚過香港小姐的男人會被視為男神偶像。

年輕人狂熱追星的現象是對歌星的一種投射,每個平凡人都有夢想,有時候無論自己如何努力,正如我無論怎樣去寫故事和小說都不會有人追捧,而許多追星的人有一個小小的明星夢,當發現自身能力不可能圓夢時,就將此夢想投射在那個憑努力及天賦成為鎂光燈下一顆閃耀巨星的偶像身上。

說過姜的紅是不尋常,這並沒有惡意,反而他扭轉了香港歌壇的故有形象,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其中一個不尋常,也有很多人寫過,是追捧姜的歌迷或粉絲,大眾稱之為姜糖的人,有一部分是年過30的女士,而這些女士具有一定經濟能力,一般女士到了這年紀,都會被婚姻及子女束縛,而很多人只能將自己的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

姜的出現,姜的努力和奮鬥故事,例如由一個貌不驚人的肥仔,努力減肥後成為一個震撼整個香港社會的型男,也帶數分稚氣及可愛,深得女士歡迎,鍾愛甚至狂熱。某些姜糖將自己稱之為姜太,甚至當姜媽出現時,化身姜太的女士會主動找「奶奶」合照,這種不尋常在過往年代不曾出現,諸如90年代當紅的四大天王,粉絲大概不會與天王的父母合照或自稱媳婦之類。我不理解韓星有沒有粉絲要與偶像母親合照並以媳婦居之,若有可以告知。

姜糖花在偶像身上的錢可謂不惜工本,甚至前無古人,此現象在社會的反應兩極,有人欣賞也有人不愛,而亦因高度注目令姜承受的壓力巨大,只要稍有差池就會引起極大反響,甚至嘲弄,群起攻擊。而姜糖的慷慨及瘋狂,也引起社會輿論,例如早前為偶像慶生的姜濤灣萬人空巷,即使在嚴苛無道的防疫措施下,也不曾遭遇政府方面太大阻力。如今復常後,迫滿街道的粉絲也未有如政府所言以活動恐被騎劫而不批准,也不強制要求他們掛識別牌,從他們派出警員維持秩序的做法看來,這活動應當不屬非法。這是一個好現象也是一個壞現象,前者是告知香港人只要是不涉及某層面的大型聚集皆可如常進行,不會有被騎劫風險,可以狂歡。後者,大家自然心知肚明。

有人說這種粉絲狂熱是種壞風氣,我卻不認同。我認為那是一種情感寄託,是種很真實也有療愈作用的投射,特別對一些面對家庭生活壓力巨大的女士,甚或人生不如意,感情世界不完美,人生方向未明,甚至遭遇挫敗,夜夜以酒精麻醉自己的女人來說,成為姜糖再全心全意投入角色的她們,視姜的夢想是她們的夢想,姜的成就也是她們的成就。當然,姜糖之中也有為偶像狂熱的年輕人,也有一些真心欣賞他的男士前輩,當然少不了借助他的紅去提升自身人氣的創作者。

這種超越歌藝的追捧及崇拜,也未必是姜獨有,以往追求巨星的例子當中,也有人不惜代價親近偶像,甚至發生過悲劇。不過,如今這種現象尚算健康,而姜糖也在追星的同時,盡偶像及粉絲群的能力,為社會做一點貢獻。例如姜糖曾於去年8月為電影《阿媽有咗第二個》舉行三場慈善電影欣賞活動,並以姜濤名義為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籌得逾21萬善款,善款將資助為重病兒童提供往來醫院及家舍的免費穿梭巴士服務。

至於泥鯭代表的Rubber Band,是另一種層次的寄託。我想說的是,他們的歌或歌詞,旋律及氛圍,都真實而貼地的反映了香港人的心境,特別在這個艱難的年代。我很理解他的想法甚至憤恨,與其說是「酸」姜的或妒忌姜的紅,倒不如說是慨嘆時代的變改。

而這種想法是很多香港人的想法,特別在這時代仍然選擇留下來的人。我對於唱歌動聽但一直得不到回報或應有支持的新一代歌手,有一個,他的名字是周殷廷。周唱歌極具感情及感染力,外型也不差,而他自2015年出道至今,卻鮮有取得獎項,連豬肉獎也只得2015年出道時的新城勁爆新人王(男歌手)。

有人說努力的歌手會有回報,這個我是不認同的,有很多人努力一輩子也沒有回報,歌壇上默默耕耘的歌手很多,甚至唱出動人樂曲,卻只有一歌之名的亦大有人在,很多時只是曇花一現,然後就再沒然後。套用在文字工作者身上更貼切,香港能夠真正靠寫字養活自己的人不多,曾經有作者一炮而紅,諸如那夜凌晨的作者Pizza,卻亦無以為繼,因香港人對文字的熱情只是一瞬間,書迷當中也沒有那種姜糖的狂熱,若有姜糖的100分之一熱情投放在支持香港作者身上,我相信文壇會有一番新氣象。

將歌壇比作社會,就會看得見整個畫面。每個人對改變的看法不同,站在樂隊的角度,對音樂的執着是常人不能理解和明白的,好的作品要得到歌迷和社會的認同及欣賞,我試着去理解泥鯭的想法,是不滿意姜的歌藝未到家,卻能像巨星前輩那樣利用頒獎台上的寶貴時間,發表一些前輩歌手未能認同的言論。

不過,這也證明了時代的變改,支持的一群認為年輕偶像在對自身隊友說內心說話,也在捧紅自己的電視平台上說,並為撫平鏡粉之間的紛爭及不和作一點努力,其實並無不妥,甚至落落大方。而不苟同的一群,大多認為姜是「無料扮四條」,甚至在歌藝的層面上比喻是「泥鯭充石斑」,只是希望姜能好好訓練歌藝提升水平,達至一個以歌服人的全面偶像,屆時才慢慢說話,保持謙卑及奮鬥上進之心。與此同時,姜糖與其他鏡粉之間,也存在着一些競爭及不解,時有攻擊對方粉絲,不團結也各自為政。

在鏡子世界裡也有社會宿影,也反映了這個社會的現象,而兩派之間的對罵及各數不是,也是如今尚存的一種自由,卻是對香港這個倖存歌壇空間的一種傷害,沒有一派是勝利者。如今大眾會將一些視為敏感詞,令港人人人自危的物質借代鏡子天團,這是一個很可怕而又危險的現象。若有一天真的有人借鏡之名作出諷刺及嘲笑,不能排除會令這僅餘的自由及集會空間也被沒收。當到了這個時候,我們仍然能夠寄託的,就只是鏡花水月。

(3255字)

註:圖片取自互聯網
標籤: 姜濤  泥鯭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