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1490年,有兩位朋友,丟勒(Albrecht Durer)和奈斯丁(Franz Knigstein),均是奮鬥中的畫家。由於貧窮,他們必須半工半讀才能繼續學習。
工作佔去他們許多時間,二人的進步都很慢。最後,二人同意以抽籤方式決定一人工作以支持彼此的生活費,另一人則全心學習藝術。丟勒贏了,得以繼續學習,而奈斯丁則辛勤工作,供應二人的生活所需。他們協議,當丟勒成功以後,將支持奈斯丁學習藝術。
丟勒前往歐洲各城市學習。正如今日世人皆知,他不僅擁有才華,更具備天分。當他成功以後,便回去履行他與奈斯丁的協議。但丟勒很快發現他的摯友付出的代價。奈斯丁為了支持朋友而辛勤工作,以至手指已僵硬扭曲。他那原本優美敏感的雙手,已遭到終生的損壞,他已不能靈敏地操作畫筆了。雖然他成為藝術家的美夢已不可能實現,但他卻並不為此感到難過,反而為他朋友的成功而高興。
有一天,丟勒在未預先告知的情形去拜訪他的朋友,發覺他正合起多繭節的雙手,跪在地上,安靜地為朋友的成功禱告,天才藝術家丟勒趕快描繪了他這忠心朋友的雙手,這幅畫後來成為舉世聞名的"禱告的手"。
今日,世界各地的藝廊均陳列著丟勒的名畫,其中這幅傑作訴說著這一高貴的故事,宣揚著何為愛心、犧牲、辛勞與感激。它提醒世界各地的人,告訴他們怎樣獲得安慰、鼓勵和力量。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