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扎,是兩把聲音

負面情緒很多,催生了很多想法。但要判斷跟從哪些想法,就是掙扎。

有時理解負面情緒,會認識這些反應是不理性的。不理性的意思,最簡單就是沒有經過思考,單單感受到這些刺激,這些被驅動的情緒,就表達出來。這些表達是直率的,坦白的,但同時十分個人。明白的人必須有相當同理心,用善意理解,才能明白。否則,很多不明白的人,會討厭這樣的表達。

用「不理性」這個形容詞去理解情緒,必須有一個假設:我們的表達可以割裂理性和感情。所以我們才能用「不理性」試圖貶斥我們的表達。當刻,我們主動選擇放下思考,挑選這些直率的情緒,衝動地表達。(原諒我,談及這些表達,很難不用一些我們慣用的貶義詞)直率的表達,往往不是問題,問題是誤解引起的傷害。就是我們無法用理性,用原因去解釋這些情緒。

筆者有情緒的時候,被朋友問過:「你為甚麼不出聲?」我被要求提出一個原因,去解釋我的情緒。我不討厭去分享我的感受、我的情緒,若我有能力的話。我的朋友曾經向我說:「跟你一起行,你不出聲,我會感覺很不舒服。」但到最後,總會又跑出「你為甚麼不出聲?」這個問題。或許能說的,就是當刻我說不出我的情緒。我只能跟着自己的情緒沉默。

負面情緒催生了沉默,為何我要這樣選擇呢?(到頭來,我又換個說法,問自己「你為甚麼不出聲?」這個問題)

似乎我必須有個理由,才能理解到自己的情況。這是掙扎,想回到選擇那一瞬間,想想我怎樣否定自己,怎樣命令自己停下思考,選擇我理性的自己所不願意的選擇。理性的自己應該會顧念別人,顧念當時的情況,顧念別人的想法,他們能不能理解、承載到、分擔到你的情緒。甚或你表露情緒出來,別人能不能安慰到你,別人有沒有一個舒服的下台階,安然安撫到你的情緒,平和離去。想多了,瞬間的當刻根本不會想那麼多。

掙扎的一瞬間,是剎那的固執,被壓制的感受。為何掙扎是一瞬間呢?情緒迅速的來,那個壓倒性的感覺,衝着你來。可以把情緒拖一會兒,把掙扎的時間拉長一點,就要看它的力量。若然僅僅是一時的不快、小事,在辦公室,筆者習慣咬唇一下,喝一口水,頂多是望一望天,就要自己忘了剎那的感覺。但若果是積壓的感覺,長時間的壓力,即使是別人一時的壞心情、壞嘴臉,那一刻都會形成一個強大的印象,是討厭,是不快,是惶恐,是挫折感,就把你擊倒了。你不自覺表達了出來,但那其實只是一瞬掙扎間,被擊倒的落敗樣子。是一個有原因、主動的選擇嗎?或許是,但一剎間的思考,要整理到一個原因,一個完整的說法,恐怕都是沒可能的吧。

但我不能說:「我沒選擇,我是完全被迫的,我心中的想法來了,我輸了。」至少在未被擊倒,我尚有能力的時候,我可以選擇是否注視它。我必須說,這十分困難。難度,不在於這些情緒、這些想法是否強大,或深刻與否。我要說,我不注視它,跟忽視不同。忽視這些情緒的想法,一旦在我腦內滋生,我就注定被這些情緒追趕着。我因為看到這些情緒的惡,而逃避它們,就開始了一個賽跑遊戲。這個賽跑遊戲有趣的是,那些情緒總會跟着你的尾巴,因為你不停用尾巴拉扯着它們。就好像一隻狗,它追着它的尾巴,不停自轉,但始終那是它的一部份了。

難的,是我不承認它們那麼重要,即使我強烈感受到那些情緒。這些情緒對我重要,因為是我的一部份,但究竟是不是我最重要的一部份呢?拖一會兒的時間,似乎答案變成「不是」。我因為這些情緒變得似一個人,展現到軟弱的一面,而令我變得不那麼強。但始終有另一部份的我,即使我在軟弱的時候,都叫我體諒別人。是兩把爭鬧的聲音嗎?有時,或者是它們彼此相鬥,要挑一個勝出的。但有時,我想拉近它們的距離,做相同的事。

一把聲音叫我看重自己的感受,叫我看到我的想法,我的軟弱,叫我看到當刻的自己。另一把聲音叫我看看別人的感受,看看外界的事情。兩把聲音都為的叫我看得更廣。要拉近它們的距離。我只能把我的想法拉到外界去,或將外間的世界拉進我當中——那是分享,分享自己的感受。分享不在乎你的說話技巧何時高超,或你的眼淚演技何等動人,而是真實坦誠的與人連結。固然,要處理這兩把聲音不太容易,但把掙扎放在說話當中,冒着時刻被擊倒的感覺,就是這種軟弱,就把人與人連結起來。因為我們或許同樣軟弱過,歷練過。若是未經歷過你的軟弱,我明白你的眼淚和掙扎,就是我所不認識的痛,都感染着我,不住挑動我的神經,叫我學習明白你。這是珍貴的回憶和經驗。

#為日常思緒留下筆記 #Stepasidehk
===== ===== ===== ===== =====
FB: @stepasidehk
IG: stepasidehk
Fanpiece: 不連貫,Step aside (品味生活)
===== ===== ===== ===== =====
Photo Credit: https://unsplash.com/photos/5JhHiSAEiz0
延伸閲讀:
獵殺「掙扎」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